早已邁進發達國家門檻的瑞士,對保留木屋情有獨鐘。這些木屋的主人,你千萬別以為是窮人,他們說不定就是一個農場主。城里有錢人也喜歡在鄉下蓋座木制別墅。在瑞士,即使是真正的農民,他們的年收入也會比上班的工薪族要高得多。他們不是蓋不起磚瓦結構的樓,而是對木制建筑有一種保護和傳承的意識。
熱衷保護百年以上木屋
木屋是瑞士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且每個地區的建筑風格不同,反映著早期瑞士人的傳統生活原貌。目前,瑞士各州都對百年以上的木屋登記造冊,有保留價值的被完整地拆遷到巴侖堡露天民居博物館。一兩個世紀前的面包房、草藥作坊、鐘表作坊以及打鐵爐、水鋸等都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因為瑞士人知道,與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相比,瑞士聯邦只有700多年的歷史,而文物古跡是傳承歷史的紐帶,文物不能再生,不能因為“現代化進程”而阻斷歷史。
過去,瑞士人對文物古跡遺址進行個別保護,而現在是保護整個街區和整座城鎮。聯邦政府還對土地使用作出嚴格規定,嚴格區分民宅建筑用地、工業和商業用地及農業用地范疇,并對在文物古跡附近的建筑作出“不能影響和破壞文物古跡整體觀賞效果”的明確法律規定。
富人住木屋,窮人住高樓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國家之一,但是瑞士的現代化不與高樓相提并論。瑞士人的住宅有個特點:房舍的高矮與身份和收入有直接關系,而這種關系又恰恰與我們相反。瑞士的有錢人愿意在城郊、農村或在山上購買私人住宅,一般為兩三層,帶花園和車庫。收入偏低、剛剛獨立的年輕人和外來移民一般住在價格相對便宜的高層建筑里。身家富有的標志不是住多大面積的樓房,而是在郊外或鄉下有沒有屬于自己的木制小樓。瑞士人不喜歡高層建筑,主要是覺得在高樓大廈中生活缺乏情趣,無法與自然溝通。
瑞士曾是一個農業國,所以,木屋最先都是瑞士山民和牧民在山上搭建的。早年,阿爾卑斯山區農牧民有一半時間住在山上。他們因地制宜,利用山上的木材蓋起簡易的居所,以石頭或木樁作地基,用木材搭建,屋頂呈人字形,主要是分散冬天積雪對屋頂的壓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達,瑞士人已不再需要在山上簡陋的木屋里生活,但是在谷地和平坦的地區,瑞士人仍喜歡按照小木屋的模式蓋房子,在自家花園種花植草,自己動手收拾房舍,既鍛煉身體,又陶冶了情操,這是他們主要的樂趣。
瑞士人不但將木屋內外裝飾得古色古香,還喜歡用鮮花將木屋裝飾得絢麗多彩。他們在門口和窗臺擺上鮮花,有些木屋與栽滿鮮花和綠色植物的院落渾然一體,給人返璞歸真的感覺。這恐怕是瑞士人迷戀小木屋的原因所在,因為高樓大廈是絕對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