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之物,雖然每日里都能眼見、手觸,但有時并不能叫人相信它的真實。這些令人頭暈目眩的東西,本身無所謂好壞、善惡,只不過湊巧撥動了心靈的琴弦。每個人都可以分享真正的善,不叫其它的塵埃蒙垢自己的心靈。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便可永享歡樂。
人不會放棄確定可靠的東西,而去追求不確定的東西,只有愚人才會做出這種愚笨的事。榮譽和財富使人得益,如果眼羨其它的生活狀態,就必將使人放下這已到手的名利,面臨不確定的選擇。人們常在思考,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指針,或者確定知曉其存在,而并不干擾生活中的習慣和秩序呢?有的人屢次嘗試,都沒有獲得成效。考察人們平常的生活環境,他們所公認的最高幸福,歸納起來不外是資財、榮譽、感官快樂。這三種東西惹得眾人想之、求之,使人們的心思根本不能考慮到別人的幸福。
為感官快樂所奴役的心,安之若素,好像在這種幸福之外,塵世中再沒有什么能抓得住的東西。但是快樂一旦讓人滿足,就會如浪潮退去,瞬間的空虛又將人納入無邊的苦惱之中。這些心靈即使不會因此完全丟失它的靈魂,也必將紛亂不堪了。挫折多了,人心也會麻木的。對于榮譽和財富,都是人們所追求的,但如若人們以為它自身就是目的,甚至是榮譽之所,那么只能令人沉淪了。
好名之心,人皆有之,人們沒法控制不讓它在胸腔中強烈地驅使自己。榮譽由于本身具有善意,容易使人以它為最后的目的。榮譽和錢財的獲取不像感官快樂那樣,捕獲這頭咻咻亂叫小獸的同時,不一定有苦惱和懊恨相隨;相反,榮譽和錢財越多,人們越覺得愉快,人們增加它的念頭就越強烈。只有在希望落空后,莫名的屈辱才會撲上前來。榮譽的獲取成為習慣以后,還有這樣的毒害:人們為即將到來的名聲所驅使,為人處世完全依靠世俗意見為轉移——親世俗之所親,遠世俗之所遠,完全為聲名所累。
這兩種態度南轅北轍,二者必去其一。因此,人們不能不痛切尋求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東西。如前所說、這似乎是自愿放棄了確定的事物而去追求那不確定的東西。但仔細想來,如果放棄世俗所追求的,來從事新生活的探求,那么放棄的是無法捉摸的善,卻有可能得到常駐不變、永恒的善了。
不過,若我們痛下決心,不只為錢財、榮譽、肉體享樂所迷亂,則我們所拋棄的必是真正的惡,而真正的善也必隨之顯露,為我們獲得。在這種關乎人生能否得到真正幸福的關頭,我們必須強迫自己用全部力量去尋求這救濟。也許這救濟不確定,但重病之人膏肓已久,怎能不寄希望于醫生最后的藥方呢!須知世俗中彌漫的名利,不但不足以救濟人和保持生命,反而殘害心靈,叫世界充斥孱弱的病人。對此不醒悟的人,還在指望著怎樣占有,并且占有的更多。須知,凡為它們所占有的人,無不以毀滅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