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
我國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1978年前主要實行“優先錄取”政策,1978年后則主要實行“加分錄取”政策。
但是,1978年以后,國家加大了人才選拔的力度,不再對工農成分學生及革命干部進行照顧,而是對三好學生、學科競賽獲獎者、體育藝術特長生等實行高考分數優惠政策。從1983年開始,更是規定對獲得地區以上表彰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中的三好學生和優秀干部,以及高中階段參加地區級以上體育競賽獲單項前5名的隊員,或集體前3名的主力隊員。考分達到規定分數線的,可提上一個分數段投檔。
1986年,國家教委又規定,獲得國家三級運動員稱號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檔。
1987年4月27日,國家教委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詳盡規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優惠的項目和分值。這一條例奠定了我國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礎。從此,我國高考加分政策成為一項穩定的高考政策延續下來,但對于加分的項目和分值卻多有調整,而且調整的幅度很大。
由于沒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政策法規,在每年出臺一次的招生文件中,項目和分值的頻繁變動,不僅讓考生難以適從,也為教育腐敗提供了不小的操作空間。
加分制度何去何從
在今年6月召開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學生司本專科招生處處長楊松說,高考加分政策的目的,一部分是帶有鼓勵性的,另一部分則是照顧性的,目的在于鼓勵三好學生、競賽優勝者、思想品德突出的學生,照顧少數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
對于照顧性加分,人們一般不會產生疑義,因為這是維護教育公平和正義的題中之義。
但是,有些加分項目已違背了初衷,也違背了教育公平的應有內涵。有的地區規定博士子女可以降分錄取,這雖然有助于吸引人才、,但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卻很不合理。高等教育是稀缺資源,對于每個適齡青年都彌足珍貴,給這個群體以優惠,就必然犧牲其他一些群體受教育的機會,而這些群體往往還是弱勢群體。
全國人大代表洪可柱認為,高考加分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沒能維護教育公平,反而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他認為,由于我國現行的高考加分制度缺乏透明度和規范性,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因而考生家長有錢的使錢,有權的使權,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理想的高校,最終為一些利益群體所利用。
“由于各個地區可以自行制定加分項目,教育不公平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洪可柱認為,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和統一監督,地方上操作起來可能更不規范,監督起來也更加困難,不公平的現象也可能更加觸目驚心。
北京理工大學楊東平教授撰文認為,目前,高校在招生過程中,除統一的分數線外還制定了許多特殊政策,開辟了許多特殊通道,這些不合理的特殊政策加劇了教育的不公,雖然高考加分政策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有的已經變質,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并成為腐敗的溫床,有必要徹底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