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最近出版了一部有關中國終身學習的報告,這是繼世行發表的有關中國知識經濟報告后的另一部重要報告,也可稱為上一篇報告的姊妹篇。
上世紀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發達國家保證經濟的長期增長,提出了終身學習的建議。這是面對知識經濟時代而提出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是保證使勞動力的素質能不斷提高,從而使勞動生產率也能一直有所增長,保證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世界銀行報告的作者達爾曼、王水林、曾志華等經濟學家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指出中國經濟若要再上一個臺階,保持長期發展,也必須朝自主創新的方向發展,而終身學習又是保證使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為自主創新奠定基礎的最佳手段。
人類的知識傳授方法經歷過幾個階段:在農業社會,是一種言傳身教式的、師傅帶徒弟式的方法。到手工業發展起來后,這種方法也沒有太大變化。直到工業社會出現后,人類社會的教育形式才得到了很大的改變,文字教育成為主要的方法,知識可以經過教師通過課堂大批向社會傳授。但是,對每個人而言,教育仍然只是年輕時期的一段經歷。而信息社會的出現給傳統的工業社會教育形式帶來了新的沖擊。因為信息作為知識的載體無處不在,而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獲得信息。而且,人們逐漸意識到,為了應付市場的競爭,必須不斷獲取新的知識,終身學習成為新的習慣。
與此同時,一些經濟學家發現,若要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把創新這一原來經濟學家認為是外生的因素變成內生的。在這一基礎上,他們提出了“內生性增長”理論。而如果要使創新成為企業一種內在的需求,就必須提高企業員工的創造性,提高他們的勞動生產率,而這一切又與教育有關。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達國家的政府才有針對性地改變了發展政策。過去,政府喜歡強調影響經濟增長周期的政策,希望通過政策的微調來保證就業與增長?,F在,政府轉為強調終身教育,希望通過發展教育來保證本國勞動力的素質不斷提高,保證國民經濟的創新能力,以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應該說,中國經濟雖然經歷了20多年的持續發展,奠定了經濟騰飛的基礎,但如果不注意保持創新能力,下一步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仍是個前景不明的問題。所以,發展終身學習式的教育也是中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世界銀行的報告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楚。
然而,從中國的現狀來看,發展終身學習式的教育還會遇到一系列的困難。如果我們不未雨綢繆,從現在起就著手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可能很好的政策建議也得不到落實。
一、中國的教育有著幾千年的傳統,而中國教育傳統中的核心——“師道尊嚴”,就是發展終身式學習的一大障礙。
師道尊嚴樹的是老師的權威,靠的是老師掌握著獲取知識的訣竅。因此,中國的老師不愿意輕易把自己控制的信息源告訴學生,否則老師就不容易保持自己的權威。雖然從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在普及教育上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但我們的教育一般局限于信息的傳授。老師總是一點點地把信息釋放出來,讓學生感到老師的權威。考試也就是考那些讓學生掌握的信息。因此,雖然我們的考試看起來很難,但學生畢業后一到現實工作中,就往往不知道如何應付。我們也把中國的畢業生稱為“高分低能”。
終身式學習是每個人畢生都要做的事,而且主要是學會自學的方法,能自己主動學習。因此,適合這種教育形式的老師應該是啟發式的,應該主要教會學生如何去搜集、整理信息,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從這一角度看,終身學習時代的老師更應該是“良師益友”型的,而不是師道尊嚴型的。然而,要讓中國的老師們理解社會的變化,并相應地改變自己的思維方法和教學方法,這并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起碼需要對現有的教師大批進行培訓。
二、隨著終身學習制度的普及,獲取信息與其他知識的途徑更加便捷和多樣,知識與學位都面臨著“貶值”的危險,我們的社會心理尚未做好準備。
信息與貨幣有一定的相似性。誰都覺得錢多點好,那么如果大家的錢都多了呢?那就會出現通貨膨脹的現象。知識也是一樣。如果大家都有了知識,那么知識也就不那么“值錢”了。如果終身都可以學習,不斷積累就可以得到越來越高的文憑,獲得各種高學歷文憑的人越來越多,那么學位也就貶值了。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讀大學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讀書的時間越來越長,文憑拿得也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一些人兜里揣著碩士、博士文憑,卻很難找到工作,甚至有些人大學畢業了卻不得不去做“藍領”的工作。這種現象在我國也開始出現,大學畢業生要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并不那么容易。
其實,這反映出人們的心態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差距。人們總喜歡拿他們熟悉的標準去衡量,而這些標準往往是上一輩人的標準,已經無法適應當代變化迅速的社會了。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并不是社會上沒有工作,而是他們不愿意接受文憑貶值的現實,不愿意接受那些他們認為文憑比他們低的人才該做的工作。換句話說,許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以為自己應該成為“知識分子”了,然而到社會上一看,才知道人家只把自己當作“知識工人”看待。這種反差成為新的失業問題來源,它不僅存在于發達國家,也出現在發展迅速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如不及時地做好輿論準備,這種心理與現實的差距就可能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
三、終身學習必須要有制度的保證,目前,并不是所有機構都認識到了培養員工的必要性。 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流動性增加,調換工作崗位與工作單位已經習以為常。因此,有些企業或機構的領導并不認為培養自己的員工一定會對自己有利。比如,一個企業如果讓自己的員工接受在職培訓,而當某些職工接受了培訓后決定要“跳槽”,那不就讓其他的機構占了便宜嗎?如果社會上各種機構的領導都這么想,那終身學習豈不成了空洞的口號?
但是,終身學習對加強一國的國民經濟競爭力卻非常重要。所以,發達國家對職工的在職培訓都做了立法,大企業必須為職工定期提供在職培訓的機會,如果企業不遵守,職工可以起訴企業并獲得賠償。正是法律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證,才使在職培訓成為終身學習的基礎,而各企業因為都必須為自己的員工提供再培訓機會,大家也都因此而平等了,企業的領導也就不必擔心讓其他企業占自己的便宜了。中國要發展終身學習方式,必須也制定自己的法律框架,以期使這種方式能成為社會共同遵守的規則。
當然。向知識經濟轉型,發展終身學習方式,是我們選擇的大方向。這一切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如果社會風氣不正,腐敗橫行,再強調知識,再強調終身學習,都可能走樣,都可能流于形式。政府用于補貼教育的經費可能被挪作他用,可能用來填滿自己的腰包;培訓可以成為“獎懶罰勤”的機會,為那些占便宜沒夠的人提供一個明目張膽偷懶的借口。承認各種培訓的資格,本是拓寬教育渠道的辦法,是促進勞動力市場流動、承認勞動力智力水平的辦法。但如果那些買賣文憑的人趁機渾水摸魚,就會破壞對勞動力能力的評估。因此,只有在綜合治理的層面加強工作,才能為我們發展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