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只存在于典籍里,還有老人家的講述,我們塵封的記憶。當我們想起往事的時候,我們的思緒就會變得善良而且多情。如果有一天,走在曾經的城市,曾經的街道,發現熟識的咖啡店、鮮花店,還有小小的面包鋪都不再有,只有一個超市那巨大的盒子矗立在社區。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見到的標示提醒你,一切都不存在,傳統被吞噬,只有現代的商業機器滿足你的所需,你的曾經刻骨銘心的時間、地點早成了廢墟,你的追尋和留戀早成為千篇一律的商業模式,你會作何感想?
很不幸的是,連鎖超市遍及之處,類似的事情正在不斷上演,城市商業被可怕地克隆,傳統的特色和地域的商業文化特征被完美地吞噬,也許還能看見惡劣的復制品,不過是被裝在看似精美的禮盒里面,當然還是會擺在超市的某一個貨架上面。
傳統被超市野蠻地摒棄,歷史因此會失去記憶。克隆時代人們的恐懼率先在零售業上演,也許人們正津津樂道超市的便利和價廉,未曾想已落入失憶的陷阱。
最近,英國下議院通過了一份報告《英國的商業區》,嚴詞批評零售巨頭擠垮傳統獨立商店,正在摧毀城鎮的社會、文化、經濟結構。這份報告其實并不具備預見性,因為可怕的傳統消失已經在英國上演了好多年。
讓我們看看曾經被拿破侖贊譽是“小店之國”的英國,英國的小店還存在嗎?
Tesco等4家連鎖超市控制了英國74%的零售業,尤其是Tesco一家就占據了英國零售業30%的江山,兩年來每年的銷售額都以23%的速度增長。在經濟學上,我們可以認為英國的超市競爭是壟斷競爭。
一座城鎮的某個社區有了大型超市,居民們乘坐免費班車前來購物,當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慈善商店、賀卡店、酒廊、食雜店、加油站沒幾家活得下來。農民、小商店雇員、環境、傳統生活方式因為超市受到了致命打擊。20世紀60年代有一個泰晤士河谷蔬菜種植聯盟,菜農們種出的蔬菜品種很豐富。向超市供貨后不久,因為無法達到超市對胡蘿卜長度、大蔥直徑的嚴格要求,成員們相繼被解除合同,現在70個成員中只剩下5個。一位菜農說,超市毀掉了英國園藝。
為了保護鄉村生活。促進城鎮文化的復興,英國政府對在郊區建大型超市的計劃審批得越來越嚴格。多數郊區小鎮、鄉村的地方自治機構也反對在本地建超市,甚至不惜鬧上公堂。在這種形勢下。超市只能改變實行了幾十年的遠郊戰略。同時,超市巨頭意識到他們對城鎮商業區忽略得太久了。他們采取蠶食行動,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城鎮,開設小型超市,還聯手圈地,建起了“地產銀行”伺機擴張。已在我國上海開店的Tesco最早開始在城鎮商業區開小型超市,現有500家小連鎖店,一年銷售額高達2億英鎊,并雄心勃勃地計劃10年內再開1200家小型超市。
英國政府擔心的正是零售集團的攻城略地,只要大超市開一家小型超市,就會擠垮兩三家當地的雜貨店。連鎖超市抬高了房租,英格蘭城鎮中心的商鋪月租金在每平方米350英鎊-500英鎊之間,貴得讓小店主負擔不起。超市每天營業時間長達十七八個小時,有的24小時營業,小店主們被迫加大工作強度,早上7點開門,晚上21點以后才能歇業,他們的子女都不愿意接手這份家業。相同風格的連鎖店讓不同的城鎮形成了相同的商業街文化,遍地克隆城市。英國商業和工業指數顯示,10年來有3萬家獨立商店被迫關張,傳統零售業處于崩潰邊緣,預測到2015年小商店將徹底消失。
零售巨頭們顯然不打算接受批評。英國零售聯盟主席霍金斯說政府的《商業報告》夸大其詞,聳人聽聞。Tesco的發言人說他們的便民店并沒有擠兌當地原有的獨立商店,反而促進了商業積極性。零售業的分析家認為,人們接受民意調查時說喜歡傳統小店,買東西時還是更愿意去大超市,因為那里方便、服務周到、價格便宜—全英國的連鎖超市中共有3000種熱門商品在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多么有誘惑力。
“二戰”后,英國的零售業以超市形式為主。法國自1973年以來,政府就授權地方機構否決在當地建造占地1000英畝以上大超市的權力。在英國,超市巨頭反倒能從政府那里得到優惠政策,具備了價格優勢,可以任意對小零售商進行不公平競爭。一些地方政府歡迎大超市來投資,大超市帶來的利益比小商店豐厚得多,是它們最后的經濟希望。于是曾經的家鄉被克隆了。
政府終于感到了恐慌,超市把很多英國小鎮、鄉村、城市社區變成了幽靈城鎮——沒有商店、儲蓄所等商業機構,甚至沒有郵政所,街上極少見到人,冷清之至。英格蘭白金漢郡的一,個小鎮自治機構7次反對Teaeo開店的規劃,最終鬧到了倫敦高等法院,結果敗訴。超市建起來了,很快當地的五金店、有機肉鋪、農產品店、兼賣書報的雜志店、藥店統統關張。
零售業巨頭旗下的連鎖店仿佛是章魚的觸手,輕輕一握,小小的獨立商店即刻化為齏粉。據英國鄉村商店聯合會統、計,目前在英國只剩下12000家鄉村雜貨店,消失的速度為每年300家。全國鄉村協會說,在英格蘭,鄉村酒館以每周倒閉6家的驚人速度在消失;1981年至2001年,全國鄉村郵政所的數量從22 000家減少到17846家。據1997年的情況,一個村子如果只剩一家商店的話,就是郵政所。1990年至2000年,全國有1/4的儲蓄所被撤銷。銷售食品、香煙、飲料的商店在1994年至2001年間減少了37%,任此趨勢下去,到2015年傳統商店的滅絕不是不可能發生。
英國的調查數據指出,在有的大型超市所在的城鎮中,中心地區凋敝,失業率和犯罪率上升,人與人之間充滿隔閡,完全沒有社會公益活動。
地方商業的載體——雜貨店、郵政所、酒館、食品店、儲蓄所等,在社區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們為居民提供社交場所,是消息集散地,甚至是幫助單親家長、殘疾人、老人的民間社會服務機構,向社區生活注入了溫情。小店老板認識社區里的每一個居民,深得居民的信賴。社區里有異常情況也是他最先注意到。一些社區的居民開始自發保護社區文化。倫敦牛津街北邊一個富有的社區在1990年后成立了專門的地產委員會,掌管社區內數十億英鎊的房產,對前來租房開店的商業團體實行資質審評。15年來,它們只接納了兩個零售集團的連鎖店,其中一個是傳統的藥妝店Boots。委員會主席說,我們不會因為你出的租金高就同意你進來開店,我們要保留傳統的、多樣性的社區商業文化,保證高質量的社區生活。
一個綠色組織——英國新經濟協會發布過一份調查報告說,到2010年全國的小商店和公共設施將減少1/3。屆時,不僅是偏僻的鄉村,就是大城市附近有數千居民的衛星城鎮,自己的商業特色都會消失。目前的狀況非常悲觀。多年以來,地區性零售業一直遭到超市巨頭的破壞性打擊,面臨崩潰,英國政府對超市的遏制實質上是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之間的一種權衡結果,商業經濟是不是真的無往而不勝。作為政府,結果是未必的。可惜的是,在競爭充分的市場環境下,政府的決策只能調節和延遲,并不能扭轉乾坤。
經濟學家認為,在地方混合經濟中,貨幣在社區內流通,而超市產生的貨幣幾乎不會停留在這個圈子里,不會對社區建設發揮作用。地方性商業機構的消亡,引發的最嚴重后果是導致地區公共設施倒閉,區域性生活受到毀滅性打擊。
最近在韓國,沃爾瑪和家樂福先后宣布關閉店鋪,退出韓國市場,正是其文化受到韓國人民排斥導致經營情況惡化的必然結果。
所以說,在國際大型超市紛紛搶灘中國的情形下,如何從經濟、文化層面認清楚超市入侵的內在含義,是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2004年歐洲出版的一本批判超市霸權的專著《購物》中提到,只要消費者把超市消費金額的5%花在傳統小店,情況都會大不一樣。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大超市和傳統商店之間的競爭,考驗的是他們的良心。
其實,人們仍然喜歡去傳統小店購買食品,到傳統酒館消遣,贊嘆銀行面對面的服務更讓人溫暖;反感大超市對食品的控制權,網絡電話提供的銀行服務,連鎖店千篇一律的服務。看似豐富實質上沒有選擇的商品,讓消費者感到自己沒有個性,缺乏品位。
人們還是懷念傳統商店的場景:和藹客氣的雜貨店老板,偶遇的鄰家伙伴,帶著香氣的烤面包,水靈靈的冰糖葫蘆,但那已經成了一種鄉愁,一種被輕而易舉割舍的傳統。人們一邊懷念家鄉那不長但是琳瑯滿目的商業街,一邊把錢花在了大型超市。對往昔的懷念在方方正正的巨型水泥盒子面前,毫無抵抗力,不戰而退,勝利屬于超市,代價是我們的歷史會出現失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