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郵票相比,郵戳的知音似乎不多。其實,論起輩分來,郵票在郵戳面前卻只能謙稱晚輩。據考證,郵戳最初起源于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575年,奉當時的執政法老之命,就已開始在信上加蓋郵戳,用以標明發送的城市。這位法老看來還是個郵戳愛好者,他曾搜集了186枚灰、紅兩色的印戳,如今原樣珍藏在大英博物館里。
郵戳在東西伯利亞也淵遠流長。當時,曾流行在陶器片上寫信,再封裝在陶器盒里。而為了防止局外人好奇偷看,發信人就用玉石或條紋瑪瑙雕琢成私章,在濕粘的陶器盒封上打戳。這種私章中間有橫貫漏孔,可插入小棒作軸,類似于現代沿用的滾動郵戳。如果說這種郵戳實際上相當于現代火漆印的話,那么時至15世紀的意大利,郵戳則已開始反映信的寄送地點及日期了。另外,由于當地曾流行霍亂和鼠疫,因此每次郵政部門在加蓋郵戳時,還會同時加旁注:“熏蒸”,以提醒收信人注意消毒衛生,所以又有“衛生郵戳”之稱。
說起郵戳在英國的誕生,還綴連著一段軼聞。1660年的倫敦,正值共和派與保皇派之間爭斗激烈,因此雙方在郵政部門的信徒都利用職權扣壓、偷拆對立派的信件,以偵查彼此的意圖動向。為此,皇家郵局承辦人頒布了通令,啟用郵戳來注明收發信函日期,藉以查處頻繁的瀆職行為。當時使用的郵戳是直徑為13厘米的圖印,印面的一半用兩個縮寫字母表明月份,另一半則用數字表示日期。
1680年,倫敦市又設立了“便士郵局”,即規定每封信的寄費為l便士,以蓋上等邊三角形或雞心形的郵戳為郵資已付的憑證。于是,郵戳既是收發日期的記錄,又成了郵資收訖的標記,一身而兼兩職。如果寄信人愿意,也可以預付1個便士,讓郵局在空白信封上事先蓋好郵戳,換取方便留待備用。然而,由于產生了寄途遠近等實際問題,而郵戳又畢竟不是郵資的合適替身,于是自1840年起英國開始發行自立門戶的郵票,同時將郵戳改為無字的四瓣花朵形或圓篦網眼形圖案。由此可知,郵票是郵戳發展到一定階段,為適應客觀需要而問世的衍生物。
在俄國,也有雷同于英國上述演變的情況。1845年11月23日,圣彼得堡(即今列寧格勒)的《北方蜂》報曾登載了使用帶郵戳信封的郵政通告,當時啟用的郵戳為長方形。每只信封售價為6個銀戈比,其中5戈比是郵資,1戈比為信封費,并規定信須送交小商店匯收后,再由投遞人員定時收取轉送。不久,此項辦法流傳到了莫斯科,所不同的只是彼得堡使用藍色郵戳,莫斯科則使用紅色郵戳。可惜好景不長,鑒于某些宮廷權貴們討厭紅顏色,印有紅色郵戳的信封很快遭到取締,并從此在莫斯科絕了跡,甚至弄得后人竟罕知這種紅郵戳存在過的史實。至1848年,帶郵戳的信封已在全俄羅斯相當普及,但也正當此時,由于郵戳以異軍身份崛起,打破了郵戳一身兼二職的壟斷狀況,從此,郵戳和郵票開始了分道揚鑣,郵戳只標收發地點日期;而郵票則另外專示郵資,并逐步進入了煥發藝術青春并大展抱負的時代,使集郵迷們愛不釋手、先得為快。
此外,在1895年前后,俄國前線的留守兵團中還曾流行過一種扁圓形及一種黑十字形的無字啞郵戳。至1922年,又首次使用了一種中空環形的俄羅斯紀念戳,和一種現代化了的圓形蘇維埃紀念戳。
郵戳在東方出現得較晚些,但也經歷了大同小異的產生及演變程過。譬如,1870年至1880年期間,阿富汗曾通行過一種帶色的指印郵戳;而1900年中國也曾使用過相當于一碗粥售價的貨幣印郵戳。后來,由于發明了可變更日期的號碼鋼模戳,才使今天的郵戳成了注銷郵票,并使人一目了然的收訖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