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毛澤東對關羽的評價有微妙的變化。1917年夏天,毛澤東徒步游學旅行,在前往安化縣城途中,看到路邊亭柱子上有一副贊頌關羽的楹聯:劉為兄張為弟,兄弟們分君分臣,異姓結成親骨肉;吳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義,單刀匹馬漢江山。他把這副對聯抄錄在自己的日記里。在青年毛澤東的心目中,關羽的形象無疑是高大的。
隨著革命經歷的日益豐富,毛澤東對關羽的認識和評價也逐漸全面、深刻。
1927年11月,毛澤東來到井岡山茅坪,尋找走散了的張子清所部三營(后來在湖南桂東縣和朱德部會合)。當時有人懷疑張部有可能投降敵人。毛澤東說:不會的,三國時代的關云長,曾與劉備失去聯系。曹操為了收用關云長這員大將,費了多少心機!可是,一旦得到劉備的消息,關云長便毅然離開回到劉備身邊,成為千古美談。張子清是我們黨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關云長?
這說明毛澤東對關羽是肯定的。但與此同時,毛澤東談關羽更多的是他的缺點與不足。
1932年初,毛澤東在與程子華談話時說:關羽的弱點是自負凌人,以致發展到上當受騙,大意失荊州。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毛澤東又談到了關羽。他說:關羽這個人雖然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但孤傲自大。劉備封關、張、趙、馬、黃五虎大將時,關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并,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當孫權派諸葛瑾為兒子向關羽女兒求婚,以結秦晉之好,共伐曹操時,關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諸葛亮)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諸葛瑾抱頭鼠竄而去。孫權便攻占了荊州,孫劉聯盟瓦解。
1949年,在解決綏遠問題期間,毛澤東曾經對薄一波等人講過:《三國演義》中的關云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并不高明,對待盟軍搞關門主義。建國后,毛澤東經常以關羽“走麥城”為例,提醒中共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謙虛,不要驕傲。
1971年9月10日,在“林彪事件”發生前夕,毛澤東在杭州同南萍、熊應堂等人談話,講了九屆二中全會的問題、黨的歷史上幾次路線斗爭問題等。他在談話中還說:不要帶了幾個兵就翹尾巴,就不得了啦。三國關云長這個將軍,既看不起孫權,也看不起諸葛亮,到后來走麥城失敗。當然,那時沒有反驕破滿啦。
到了晚年,毛澤東對關羽基本上持否定態度。他有一個判斷,認為關羽的形象是統治階級吹出來的。1974年12月,毛澤東在湖南長沙對周恩來說:世界上的事,說起來難,做出來并不難。現在四書五經也批了,孔夫子是文圣打倒了,關云長是武圣也打倒了。
毛澤東對關羽的研究十分深入。他曾分別和周谷城、談家楨、趙超構、楊尚昆等人講述的關羽不姓關的故事,甚至連一些專家學者也未注意到——關公其實是指關為姓,他自小仗義,一次在家鄉為朋友打抱不平殺了人。便打算逃出潼關,以甩掉官府的追捕。過關時,官府規定凡過關的人都要進行登記。關羽不敢報出自己的真實姓名,他看著高大森嚴的關門,忽然來了靈感,就說自己姓關。這就是指關為姓的由來。
趙云
毛澤東頗為贊賞趙云,特別是他的為人和膽識。
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新四軍的勝利出擊和中國的救國事業》的社論,其中有這么一段話:華中的偽軍,呼新四軍為“四老爺”,比之為趙子龍,他們常常對著自己的槍說“槍啊,我是替四老爺保存的”。這段話中“比之為趙子龍”幾個字,就是毛澤東親自添加上去的。這里所說的子龍,是趙云的字。
毛澤東還曾經把自己十分喜愛的將領楊成武比做趙云。1967年7月,毛澤東準備離京視察大江南北,特別提出要由代總參謀長楊成武隨行。他向中央文革小組的秀才們說:非子龍不可行也。長征中,奪瀘定橋、過草地,我都講過還得楊成武,只靠宣言不行。趙云忠心耿耿,曾經長期出任劉備的侍衛長。
1973年12月20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書房,接見參加中央軍委會議的高級將領,一開始就說:這一班五虎將都傷了,只剩下趙子龍老邁年高。
1976年4月,當在報紙上看到吉林地區降落了一次世界罕見的隕石雨,其中包括有1500公斤以上的特大隕石時,毛澤東又不無感慨地說道:天搖地動,天上掉下大石頭,就是要死人哩。《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趙云死時,都掉過石頭,折過旗桿。大人物,名人,真是與眾不同,死都死得有聲有色,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