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由頭】
6月27日,審計長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06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報告指出,煙草局、教育部等19個部門預算不細化、不完整和批復不及時,涉及金額190.03億元;審計出發改委、文化部等25個部門所屬的92個單位挪用財政資金和其他專項資金27.54億元等多項問題。
【觀點爭鋒】
嘆息——“審計風暴”自己唱獨角戲!
今年的報告又恢復“點名”了,可以說,這幾乎是今年“審計風暴”唯一的亮點。除此之外,哪個部委又擠占挪用了多少,誰誰誰又多報多領了多少,無非只是一些阿拉伯數字而已,即使再龐大恐怕也無法再讓我們目瞪口呆了——連年的“審計風暴”已經讓我們適應了這些,我們已經多見不怪了,或者說,公眾的“關注熱情”不得不在各中央部委的“違規熱情”面前敗下陣來。如果審來審去,問題不但一點得不到解決,甚至還愈發嚴重——四川省2005年度各被審計部門違規率高達100%,那么,“審計風暴”就只是一個只打雷不下雨的“空風暴”,公眾繼續近乎狂熱地為“審計風暴”喝彩叫好,豈不是純屬自作多情?
擔憂——對審計風暴我們還不能麻木
我們還不能麻木,因為它仍需要我們的關注與響應。如果我們所有人都開始像鴕鳥一樣將頭埋進麻木的沙子里,那么李金華們的努力就會在堅持中走向湮滅與虛幻,那些以公共財政自肥的部門也可能會在羞恥感的喪失中走向失控,一個符合民意的完善的制度架構仍可能一再延后實現。這會讓我們看到,在那些遲鈍而滯塞的地方,有像審計署這樣依舊敏銳而犀利的機構;在那些無力與漏洞的所在,也依然有不少人在為進步而努力,包括李金華。它們執拗而倔強的姿勢,足以凸起成為我們今天的信心,也足以表明今日中國行政體制改良之決心。
反思——如何跳出部委屢審屢犯的審計怪圈
最近幾年,審計署審計出的問題大部分都發生在部委所屬單位身上,這難道只是一種巧合嗎?這說明我國問責機制中存在巨大漏洞,很顯然,如果不對問責機制中存在的這些漏洞及時加以修補,部委就可能繼續有恃無恐,屢審屢犯的情況就難以避免。部委違規乃至違法的行為,動輒數以億計,無論是經濟危害還是社會影響都極其惡劣,唯有嚴懲不貸,才能阻止這種行為重演,才能重塑政府形象,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