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新野縣農村信用社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特點,不斷創新服務理念,積極探索支農舉措,以推進“信用工程”和“陽光信貸工程”活動為載體,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提高綜合服務水平,為促進“三農”發展播灑縷縷陽光,撐起了一片藍天。
打造信用工程破解兩難為雙贏
新野縣推行的“農村信用工程”建設起步早,起點高,基礎好,發展快,對優化信用環境、加快經濟發展和提高文明水平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近兩年,新野縣農村信用社在持續深入推進“信用工程”創建工作中,應時而變,不斷創新,積極探索發展信用擔保中心、信用擔保協會、信用示范村和評選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的“四輪聯動”模式,不斷提升“信用工程”創建水平。
信用評定創優投資發展環境。今年以來,全縣信用社在對以前信用評定實行嚴格審核的基礎上,推行了新的信用評定方案,嚴格標準,規范操作,堅持從完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操作體系和監督體系入手,實行縣聯社、信用社和鄉鎮政府“三線”管理責任制,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公開評選程序,提高評選質量。l~8月份,新評選信用戶9186戶,信用商戶845戶,信用企業36家,信用村16個,信用鄉鎮2個,信用戶達到轄區內總戶數的30%以上,在全縣范圍內形成了爭當信用戶、爭做信用企業、爭創信用村鎮的“三爭”熱潮。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促進了貸款投放和招商引資,加速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產業化發展。
信用擔保協會破解農民“貸款難”。當前,農民貸款難、信用社放款難的“兩難”問題一直是制約社農“雙贏”的瓶頸因素,新野縣農信社在不斷探索破解“兩難”問題實踐中,積極學習外地建立農民擔保協會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在全轄區大膽推行建立各類農戶及經營大戶信用擔保協會。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發揮區域產業優勢,以支持有發展潛力和輻射帶動力和特色項目為突破口,堅持“農戶自愿,信用社引導,大戶牽頭,村委協調”的原則,以交納基金和信用聯保為擔保方式,組成互信、互助、互保和相互監督、共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成熟一個,發展一個。截至目前,全縣已發展各類信用擔保協會22個,加入協會會員達到1272戶,累計發放貸款1.15億元,會員貸款滿足率和貸款到期收回率均達到100%,戶均增收1.5萬元。
信用擔保中心加速企業做大做強。新野縣農村信用社建立信保中心營銷貸款的模式運行兩年來,已經走向成熟,取得實效。今年,他們按照動態管理的要求,對入會企業認真做好年度信用等級評審工作,重新定級和授信,分別對82家入會企業的信用等級進行了年審,對22家擬入會企業進行了信用等級初評,授信額度達到1.5億元,加上新開辦的票據承兌業務,使入會企業綜合授信超過2億元,大大提高了民營企業的融資能力。通過采取“擇優限劣、區別授信”機制,對優勢企業實行擴大授信,重點支持,使全縣民營棉紡企業規模在2萬錠以上的達到2家,1萬錠以上的達到8家,5000錠以上的達到62家,會員企業由起初的49家增至104家,擔?;鹩?00多萬元增至1760萬元,累計發放貸款2.6億元,不僅有效緩解了民營企業貸款難問題,而且大大增強了民營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有力促進了全縣棉紡支柱產業的快速發展。
信用示范村助推新農村建設。今年以來,他們把支持信用示范村發展作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大力推進示范村信用建設,要求示范村農戶信用評選面達到100%,入選率達到60%以上,村村被評為信用村。各鄉鎮信用社結合各村產業優勢,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實行一村一策,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聯合體+市場+農戶”的發展模式,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信用示范村產業發展、農民富裕、文明程度提高,為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典型。
在農村信用社全方位的大力支持下,上港鄉的果園村依據民營經濟優勢,建立村級棉紡織工業園區,入駐棉紡織、棉花加工企業31家,年產值超億元,帶動從事棉花購銷大戶45戶,安排農民800多人在本村務工就業,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3200元,人均存款達到1.5萬元;農民錢袋鼓了,文明守信意識顯著提高,新增到期貸款收回率達到100%;集體積累多了,村容村貌大為改觀,高標準建立起運動、健身、游玩場所,組織舉辦了全縣新農村運動會,成為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基地和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信用村。
推行陽光信貸農信服務展新姿
陽光信貸是一種公開透明、高效快捷的信貸服務方式,是農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務、提高工作效率、倡導行業新風、提升競爭實力的有效途徑。今年,他們把推行“陽光信貸、承諾服務”工作作為改進信貸服務,解決小額貸款營銷難問題的重點工程強力推進。加強對信貸人員進行“零距離接近客戶、零距離辦理貸款、零距離服務農民”的經營理念教育,創建“從后臺到前臺、從樓上到樓下、從封閉到開放”的信貸服務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務和“一條龍”作業,為農民提供綜合信貸產品服務,真正實行信貸政策公開、制度公開、程序公開、操作公開、限時辦結,提高服務效率。在硬件建設上,全轄區規范建立信貸服務大廳6個,做到“三上墻、四必有、五統一”,并實行客戶經理輪流值班制和主任定期坐班制。對暫時沒有條件的設立信貸服務專柜,完善服務設施,建立值班接待制度,暢通辦貸渠道,盡其所能為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基本上實現了與客戶接觸“面對面”,辦理業務“零距離”,提供服務“零投訴”,提高了工作效率,樹立了農信社良好的社會形象。
全縣信用社推行“陽光信貸、承諾服務”以來,對優化信貸服務,促進業務拓展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一是方便了農民,解決了客戶貸款難問題。例如夏收之際,上港鄉種植大戶李平順急于購買收割機,但資金尚有3萬元缺口,包村客戶經理歸同廣聽說后主動對其經濟實力進行了調查,并通知他到信貸服務大廳辦理手續,第二天李平順就從信用社拿到了貸款,解決了應急之需。他高興地說:“以前請客送禮都難辦的事,現在真沒想到信貸員主動來找俺,幾個小時就拿到了貸款。”二是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信貸資產質量。設立信貸服務大廳,把貸款推向柜臺,實行陽光操作,“一站式”服務,增加了透明度,杜絕了信貸員“吃、拿、卡、要”等暗箱操作行為,有效地解決了信貸員拒貸、惜貸、人情貸款的問題。三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信貸服務大廳設立后,貸款辦理時間普遍縮短,平均每筆貸款由原來的一個星期左右,縮短為目前的不到兩個工作日,甚至半天就可以辦理完畢,同時農民還可以在信貸服務大廳了解到其他致富信息,工作效率明顯提高,服務質量有很大改善,樹立了農信社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了群眾支持信用社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新野縣農村信用社實施“兩大工程”以來,全縣共評定信用農戶(個體商戶)32655戶,信用村74個,信用鄉鎮4個,建立各類信用擔保協會22個,信用擔保中心入會企業達到102家,對信用戶、信用企業的授信額度達到3.68億元。截至8月末,全縣農村信用社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17.9億元和15.3億元,分別較年初凈增1.9億元和1.5億元,業務經營狀況明顯改善,支農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