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化教學一般是指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為主要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活動應該是這個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的支點。據筆者所知,很多教師在課改實踐中創造了許多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活動模式。略說一二。
一、換位體驗式
換位體驗式活動強調主體的親身體驗,這和任何體驗活動一樣,是內在的,是學生的一種自主活動。不一樣的地方是通過換位,宋體驗被體驗對象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態度,使學生在換位體驗中有所思考、有所選擇、有所判斷、有所感悟。這樣,理解別人、同情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會在他們幼小心靈里被喚起。例如:某教師教學《同在藍天下》一課,就設計這樣一組換位體驗活動,她把全班同學分成4個小組,第1組同學把眼睛蒙上走路。第2組同學用一只手穿衣服、系紅領巾。第3組同學用一條腿走路。第4組同學將耳朵堵上,聽不見聲音,不用語言交流。通過這樣的換位體驗,學生知道了殘疾人經常遇到的困難,也體會到殘疾人在各種困難面前的心理感受,此時的學生的內心感受,必然會轉化成一種良好的行為欲望:“作為正常人,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么?”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后這個班主動尊重、關心、幫組殘疾人的行為一定會蔚然成風,
二、情境演練式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為此教師可以直接從生活中截取情境,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表演再現于課堂,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中進行自我教育。通過學生親身體驗他人的處境和內心感受,主動去發現,探究并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例如某教師教學《突發情況怎么辦》一課時設計了《小小醫生》的小品表演,學生分組抽簽,按著抽簽的內容:“迷眼睛”、“胳膊擦傷”、“魚刺卡在嗓子上”、“中暑”、“頭部磕傷”、“觸電”等,在小組內準備,而后在班內表演。這樣的教學活動形式,將較為枯燥的內容情境化、生活化、現場化,以校園生活的實情實景,讓學生參與演練。這樣的教學活動,不但讓學生掌握自護、自助、自救的方法,而且也使學生初步具有的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三、參觀調查式
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應解放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和社會上參觀調查、了解生活,在了解生活中學習,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認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某教師教學《走進春天》一課,就把學生帶到戶外,舉行了“放風箏”活動。教師指導并協助學生把風箏放飛起來。引導學生比一比,哪組放得又高又遠。就讓哪組學生放一會兒,感受春風的力量和放風箏的樂趣,最后還讓所有的學生在春天里許下一個美好的愿望,寫在小紙片上,套在風箏的拉線上,讓氣流抬升紙片升上高空。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活動,不但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了解春天。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陶冶。
四、合作探究式
討論,是最常見的學習活動,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互相研究、討論,能使學生都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展示個人的研究成果,和他人交流、分享、互相啟迪。這樣使所探究的問題更有深度,有高度,使小組的合作學習、不說套話、不說假話、不走過場、提高效率。例如某教師在教學《環境污染》一課吋,為了調動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她把全班分成:梅、蘭、竹、菊4個小組進行挑戰性學習探究。她讓每個學生想出5個與環境有關的詞語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小組經過討論向全班同學講解:“什么是環境”、“什么是環境污染”、“亂砍濫伐森林”、“水污染、白色污染、空氣污染有什么害處”等這些問題。這些問題都被同學們用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一些具體現象和切身感受,以事喻理地說得清清楚楚。一句句像小大人似的內心表白,讓在場所有人為之感動。像這樣有的放矢、層層深入的合作探究活動無疑是成功的。
就是這些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初步搭建起“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育人為根本。以實效為目標”的小學德育類課程的教學新模式,使德育從兒童的發展現實出發,把過去小學德育類課程教學中,學生認知偏重于“從學科知識教學的邏輯中去獲得”,轉變為“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活動化的教學形式中獲得認識和發展,采用兒童樂于接受的各種活動方式,幫助兒童真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就是筆者為什么提出:活動——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支點的根本所在。
(作者單位:慶安縣民樂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