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談話導入。
師:初次和同學們一起上課,感覺非常好,很想認識在座的各位同學,誰來自我介紹一下?(學生自我介紹。)
師:我還想認識第1小組的第2個同學。
生:我叫小浩,今年11歲,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和畫畫。
師:好一個愛好廣泛的小伙子,我再想認識第6小組的第2個同學。
生:我叫雅娣,是班里的文藝委員,特別喜歡唱歌,
師:嗯!聽出來,你的聲音特別好聽。從剛才的對話中,老師發現大家把靠右的這組作為第1組,然后依次往左數,最左邊的是第6組,平時在教室中也是這樣的嗎?
生:是的!
師:看來這已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了。那好。第3小組的第4個同學應該就是你了。貴姓?
生:姓劉。
師:小劉同學,現在讓你介紹一名同學讓我認識,你會介紹誰?說出他的名字?
生:他叫小博,是我們班數學學得最棒的同學。(師板書:小博。)
[評析:上課伊始,教師從輕松的自我介紹入手,創設了一種溫馨、愉悅的課堂氛圍。從學生實際生活入手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為抽象的“數對”學習提供了具體、形象的模型。]
2,揭示課題。
師:讓我猜猜小博同學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第l小組的第4個?還是第4小組的第1個呢?那么就是第6小組的第6個?(學生一一否定。)
師:看來這樣猜。很難猜得對,大家幫幫忙,想一種方法來確定他的位置?(板書:確定位置。)
二、獨立操作,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師:大家開動腦筋,想到的同學。通過寫一寫、畫一畫把你的想法完成在卡紙上,讓我一看就能找到小博同學的位置。(學生獨立操作。)
師: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誰來向我推薦你的方法?
生1:他的位置是第4小組的第3個。
師:簡單、明白。
生2:他在我這組往右數第2小組的第3個位置上。
師:以他的這組為標準,也能找到小博同學的位置。還有不一樣的嗎?
生3:我是用畫圖的方法。(出示座位圖。)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有6個位置,小博就在第4小組的第3個位置。
師:他這樣的方法能看得懂嗎?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師這個位置看全班的座位,這張圖應該怎樣放?
生:轉過來。
師:(將生3制作的座位圖轉過來。)小博同學的位置變了嗎?為什么?
生:沒有,還是第4小組第3個位置,因為老師和我們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沒變。
師:很有道理,現在我們把全班的座位圖放大。(出示課件。)大家看,剛才大家介紹的幾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說小博同學的位置在第4小組第3個。(板書:第4小組第3個。)
[評析: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定位標準和知識水平的不同,確定位置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教師十分注意尊重學生多樣化的思維,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方式來確定小博同學的位置,然后在交流中自然地引導探究,形成共識。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讓他們思維經歷異中求同的過程,進而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
2,探究知識。
師:在這張座位圖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嗎?同桌說一說。(同桌用語言描述自己在座位圖中的位置。)
師:(指著第3小組第5個位置。)這是誰的位置?
生:老師。這是我的位置。我的位置是第3小組第5個。
師:(課件演示:先出示第3小組的一條豎線,再出示第5排的橫線,兩線相交成一點,就是第3小組第5個同學的位置。)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他的位置在豎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上。
師:(指著第6小組第3個。)他的位置可以看成哪一條豎線和橫線的交叉點呢?
生:表示第6組的豎線和表示第3排的橫線是交叉點。(課件演示。)
師:既然這樣,我們全班同學在座位圖中的位置都可以看成這樣兩條線的交叉點,是嗎?那我們的座位圖就變成具有許多交叉點的方格圖了,在方格圖中你能找到表示自己位置的那個點嗎?請標出來,與伙伴交流。(學生標出位置,同伴交流。)
師:剛才,我們在方格圖上標出了自己的位置,還用語言加以描述。其實,在數學上還有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表示這些交叉點的位置。想不想知道?比如說,小博同學在表格圖中的位置,只要用兩個數,你知道是哪兩個數嗎?
生:4和3。
師:4和3表示什么意思?
生:4表示第4小組。3表示第3個。
師:這樣的一對數在我們數學中叫它“數對”。(板書。)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板書。)正確的寫法,還要在兩數中間加上逗號,外面加上括號,數對中頭一個數表示第幾組,后一個數表示第幾個。讀的時候可以這樣:“小博同學的位置是4、3。”
師:下面誰能用數對表示圖中另外兩位同學的位置?分別表示什么含義?(學生口述。)
[評析:本環節中,教師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優勢,既直觀又形象,有利于學生對數對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師從中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準確地揭示了一個對于學生來說嶄新、抽象的知識點——數對。]
3,階段練習。
(1)用數對表示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同桌互說,互猜好朋友是誰?
(2)游戲“韓信點兵”,分3個層次。
[課件出示數對,學生起立,口述含義,如出現:(3,5)、(5,3)。]
師:兩個數對都由數字3、5組成。為什么會有兩個同學站起來呢?
生:兩個數字3、5組成順序不一樣,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樣。
[課件出示方格圖上的幾個交叉點,相應的學生說數對,其他同學用手勢判斷對錯,如出示:(2,2)。]
師:兩個2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生:前一個2表示第2組,后一個2表示第2個。
師:在我們班的位置中,這樣的數對還有嗎?如果有個班最后一個同學的位置是(7,7),你知道這班有多少個人嗎?為什么?
生:這班有49個人,因為(7,7)表示有7個小組,每組有7人,所以7×7=49(個)。
[課件出示速度加快(1,6)(2,5)(3,4)( )。]
師:你猜會是誰?為什么?
生:是(4,3),因為這些數對都在一條斜線上。
生:有規律。數對中前一個數依次增加1,后一個數依次減少1,所以是(4,3)。
師:觀察很細致,很會思考。
[評析:鞏固練習以“韓信點兵”的形式展開,教師設計中注重知識性、層次性和趣味性,以此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鞏固認知,發展思維的目的。]
三、深化認知,拓展應用
1,深化應用。
師:數對除了可以表示我們的位置,在生活中還有其他用處。看,這張是《齊齊哈爾市建華區學校分布圖》,誰能用數對向老師介紹圖中多所學校相應的位置。(學生用數對表示圖中4所學校的位置。)
師:(課件出示。)這里還有幾所學校,清根據相關信息把它們標記在地圖上,其中,長庚小學的位置在( 4)。全福小學的位置在(7,),你能確定它們大概在什么位置?
生:長庚小學的位置應該在橫線4的上面,而且在我們學校的隔壁。
生:全福小學應該在豎線7的上面,大概在(7,10)吧。
師:看來,只給我們一個數字,很難確定它們的位置。這樣,給大家一點提示。(課件出示:長庚小學的位置在市第二醫院的西方:全福小學的位置在分布圖的最北部。)大家能確定了嗎?(學生確定它們的正確位置。)
2,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下面一個問題需要同學們幫忙。(出示課件。)一艘船在茫茫大海上遇險求救,如果你是搜救人員,你先要知道什么?
生: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師:怎么確定它的位置呢?(出示課件。)其實,為了確定地球上一點的位置。人們就在地球儀上標上橫向的緯線和縱向的經線,根據經緯線的交叉,可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如: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是北緯40度,東經116度。其實,數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很廣泛,同學們有興趣,可課后查查資料了解了解。
[評析: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這一環節,教師設計的運用數對解決地圖上的問題,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無所不在、變化多端,增強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評:
“確定位置”這節課要求學生能用數對來確定位置。在此之前,學生已學會用語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數對的學習將為學生以后學習直角坐標的知識打下基礎。
“數對”這一數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王老師在這節課的設計申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從學生現實情境“座位”導入,以認識學生入手,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彼此距離,又創設了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既喚醒了學生已有對確定位置的認知,又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基礎,也為抽象出“數對”構建了一個現實模型。
2.自主探究與引導深化相結合,提供了知識構建的基本過程,準確揭示數對構成及含義。教師從中設計了兩個環節:首先,讓學生自己根據問題進行思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是開放的,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其次,教師在學生交流中合理引導,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的感性材料,合理的動態演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有序思維,有利于學生對“數對”有個清晰的理解。
3.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采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激勵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教師有意識地的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數學交流中,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