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赫拉克利特說,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精彩。這個“看不見的和諧”,就是人自我精神層面的心理和諧。因此,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看不見的和諧似海,平和博大,不拒點滴,自清自潔。海性大度豁達,不嫌細流;海格平和,浪濤平緩;海德潔凈,自理污淖。人心如大海,是一種整體素質,一種品行情操,一種人生態度,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基。人際和諧,自我和諧,與自然和諧,乃和諧社會三大支點。其中,個體的內心和諧起著基礎性作用。沒有人心理上的和善、順和、平和,和諧社會必將出現雜音與失衡。現實生活中,一些朋友面對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與激烈競爭,心浮氣躁,心生悶氣,心氣阻塞。對任何事物都橫挑鼻子豎挑眼,滿腹牢騷。有的還表現出一種“無直接利益沖突”的心態,自己把自己整得心不平氣不順。一件事與自身無關,也非要吵吵嚷嚷,發泄情緒。甚至自個兒在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不是自嘲一聲“倒霉”,起來拍拍灰土趕路,而是罵“他X的,干部腐敗,修的豆腐渣路”。這種異變的情緒是群眾利益受損害的情況比較多所致,也是人們心理失去平和的結果。倡導大家鑄就如海的心態,就是要理智平和地對待社會,胸襟寬闊,舒坦釋然,大度寬容,超越自我。懂得偏激無益,急躁有害,心里擂鼓,誘發疾病。惟有內心真正達到和諧,才有靜心,才有深情,才有自由。內心和諧如同大海橫空出世,是沒有邊界的。
看不見的和諧如山,高聳挺拔,堅韌果敢,英勇無畏。山骨傲然,山性質樸,山韻美妙。人心如高山,目擊千里,遠見卓識,劈難斬困,剛正不阿。內心和諧顯示一種山的能量,難不倒,苦不倒,窮不倒,夸不倒,誘不倒。和諧靠調解矛盾實現,靠戰勝逆境形成,靠攻克困難達到。人的內心和諧,要有一種勝人者力、自強者強的境界。對待個人所處的地位、待遇、環境,遇到的諸如小孩上學難、看病難、上崗難、成家難、掙錢難等問題,不抱怨,不攀高,積極面對,曠達以待,泰然處之。即使在拼搏中跌倒,仍不氣餒,整整行囊,繼續挺立昂行。
日前,95歲的季羨林面對記者關于人生的詢問,道出了真諦:“人活著最重要的是想得開”、“內心要和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悲傷在心頭,四時都是好時節。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境由心造。面對艱苦挫折,需要的是和諧的內心。何況全社會都在關注弱勢群體,抬高民眾“幸福指數”。相信生命的每一天都會雨過天晴,陽光燦爛。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