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訂“父子協議”可繼承財產
在鄭州市隴海西路一個家屬院,有這樣一對“協議父子”,父親叫周國安,今年90歲。兒子叫趙長善,今年55歲。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這一對父子沒有血緣關系,父親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兒了則是從農村“租”來的。這一切還要從十多年前說起。
趙長善僅有小學文化,來自河南長葛市的農村,父母早亡。1994年8月,趙長善在親戚的介紹下到鄭州打工。在一家工廠,他找了份打掃衛生的活兒。由于勤勞樸實,再加上踏實能干,趙長善很快贏得周圍群眾的尊重。不久,趙長善就遇上了“父親”周國安。
那天,趙長善在家屬院打掃衛生,收上后,看見常在院子里撿垃圾的一位老人正在費力地洗衣服,此人正是周國安。趙長善于是熱心地走上前說:“老人家,我幫你洗吧!”周國安抬頭看了看,謝絕了趙長善的好意。
5天后,趙長善正在廠里掃地,周國安老人主動走上前來,問趙長善家在哪里,家中都有什么親人,趙長善一一如實作答。沒想到老人沉默了一陣子,竟然脫口問出這樣一句話:“我想認你當兒子,行不?”趙長善始料未及,非常迷惑,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周國安老人說,自己是快80歲的人了,老伴早已過世,自己又無兒無女,一直想找個孩子給自己養老送終,自己目前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如果有人愿意,他去世后就把房子等所有財產留給那個人。
趙長善覺得城里的孤寡老人真可憐,他心有所動,想想自己一個農村人,窮得叮當響,不就是贍養一個老人嗎?就同意了。
周國安老人要求的條件很“苛刻”:家中必須兒女雙全、父母已經過世,家人也同意接受老人等等。所有這些條件,趙長善均符合。周國安于是讓趙長善跟家人商量好,同意了就簽個協議。
不久,趙長善回了趟老家,將詳情告知家人。經過一番細細商議后,家人表示同意。
周國安老人放心不下,出于種種考慮,他又跟隨趙長善來到長葛的家中,一連“考察”了兩趟,這才感到滿意放心。
1994年11月20日,雙方正式簽訂一紙《遺贈扶養協議》。協議中,甲方為周國安,乙方為趙長善,內容如下:
一、乙方在扶養甲方期間,愿改姓,隨甲方姓氏,即姓周,姓名為周長善。
二、在協議有效期間,甲方同意乙方的戶口可以不遷移(注:乙方戶口在長葛),但乙方必須保證對甲方的日常生活照顧(如吃、住、衣、行等)。
三、乙方對甲方應像親生父親一樣照顧,做到有病及時治療,精心護養。
四、乙方為甲方送終,本著勤儉節約的原則,甲方百年以后,尸體火化,不吹喇叭,不披麻戴孝,骨灰盒挑選中等的。
五、甲方同意在去世后,乙方可在春節、清明節、周年時為表示對老人的懷念之情,進行祭奠。
六、甲方同意去世后,本人的所有財產均由乙方繼承。
簽訂協議后,在周國安老人要求下,雙方還特意到長葛市公證處進行了公證。
古怪的父親聽話的兒
協議及公證一系列手續辦妥后,趙長善仍在廠里打掃衛生,在廠里的一間小房里租住,周國安繼續在廠里撿垃圾,但老人一旦有事需要“兒子”幫忙,趙長善一概聽從,跑前跑后。十多年來,每天如此。
家屬院的一位老太太回憶說,她和周國安原是同事,周國安1959年進廠后。一直當倉庫保管員,專門收集廠里的廢料,常常被評為節儉標兵受到表揚,幾十年來,老人養成了撿廢品的習慣。
因為確定了“父子關系”,老人這些年不再見外,工作了一輩子攢了不少錢,都陸陸續續給了趙長善和他的家人。周國安老人并不缺錢,并且每隔一天就去附近浴池洗一次澡,還時常買些水果和飲料,但是,老人有個怪毛病——喜歡整天扒垃圾、撿廢品,整個屋里弄得滿是刺鼻的氣味。
走進老人的屋子,你會發現那里簡直是一個垃圾中轉站。
房子本身就不大,除一張床外,其他地方全被廢品占據,連半空中都懸掛著廢銅爛鐵,一條儀容一人通過的窄縫通到陽臺——那里是廚房,除煤爐、炊具外,四周也全是被廢品。
沒辦法,老人就有這么一個愛好。作為兒子,趙長善能理解。每天,老人騎三輪車出去撿廢品,一天下來能賣十多塊錢。也有其他收獲,如老人穿的衣服也是撿來的。有些撿來的東西用不上也賣不掉,但就是舍不得丟,堆在屋里不讓動,如果亂動,老人會不高興。
老人的生活習慣很有規律,每天早上6時吃早飯,上午11時吃午飯,下午5時左右吃晚飯。趙長善說,老人太節儉了,連蔬菜都很少吃,因為牙齒脫落,老人吃的東西都要煮成糊狀。饅頭太硬,常常放到熱水中泡著吃。而且,老人身子骨尚可,能自己動手就不會麻煩兒子。比如一日=三餐,兩人各自做各自吃,倒不是趙長善不肯幫忙做,除非病倒,老人堅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老人節省得連電都不舍得用。
老人的床頭放置一大堆蠟燭,這是花50塊錢買來的,夠用上大半年。趙長善早已適應了這種節儉,從沒抱怨過半句。還好,老人住的屋臨街,路燈的光可以照進來,但每天下午4點多就得做晚飯,提前吃完洗好,省得摸黑。
由于長時間受老人的熏陶,趙長善閑時也出去遛街,撿些飲料瓶子等廢品回來。不過,老人有話在前,撿來的東西涇渭分明,各是各的,老人的東西趙長善不能動,賣廢品時也分開賣。賣廢品前,老人會讓兒子幫忙稱好重量,以防受騙。
畢竟老人90高齡了,因為耳背,必須大聲說話才能聽見。在天氣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老人會過來讓兒子出去買東西、取藥或者看病,其余時間都待在各自屋里。
在鄰居們看來,周國安算是有福氣,認養這樣一個聽話兒子,生活上很方便,一旦有事身邊有人及時知道,逢年過節時或老人生病時,兒子的孩子也都來看望老人。只是有些鄰居覺得,兒子太老實了,凡事都聽老人的。還有那些古怪習慣,換了別人估計都受不了。對于這些,趙長善覺得沒什么,老人喜歡這樣過,順著他就是了,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契約兒子”一點點建立信任
盡管周國安老人的性格有些古怪,但每當提起“兒子”、“孫子”時,老人時常會露出少有的笑容。老人會主動向人介紹,自己的兒子叫周長善,還自豪地說起家中的兩個孫子,還有重孫,連兒媳、孫媳算上一共十多口人,老人記得非常清楚。
假如有人勸老人:都這么大年紀了,好好享福吧,整天撿什么垃圾,又不缺錢花!老人會連連擺手,說咋不缺錢呀。一大家子人呢,多攢些錢,還要供重孫上學呢。老人說,多苦的日子他都過過,現在日子好了,但勤儉節約的習慣不能丟。
在遇到趙長善前,老人曾認養過兩個孩子,均來自直系親屬,也先后簽過遺贈撫養協議,還曾到鄭州市公證處進行過公證。回想起那些往事,老人有些心酸。
可能是老人性格孤僻等原因,那兩個孩子認養之后,“父子”關系長時間不融洽。老人說:“兩個‘兒子’一點也不聽話,更不孝順,心眼也多,夏天關電扇熱我,冬天打開窗戶把我凍醒,我不滿意就取消了協議。” 對當前這個“兒子”趙長善,老人非常滿意。老人說這個“兒子”很聽話,待人不錯,還有他的家人,待人親切,挺好的。總之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沒有一點隔閡。趙長善說,即使簽了協議,老人對自己的信任,也是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2006年的一件事,使老人對這個“契約兒子”開始完全信任。
周國安在廠里享受老干部待遇。看病費用全免,可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去醫院的,覺得不能給國家增加負擔。2006年7月30日,一直感到頭暈的老人上廁所時,突然倒在了地上,門口的趙長善看到,趕忙過去攙扶,將老人扶到床上后,又及時撥打120。醫生檢查的結果是腦梗塞,要求住院治療。老人住院的一個月里,趙長善一直在醫院病床前伺候,他愛人和孩子們也專程趕來看望老人,那種關懷體貼,讓周圍病床上的人羨慕。
從此以后,老人對“家人”更親了,偶爾還往兒子家小住幾天。再往后,他還讓兒子幫自己取工資,并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資補貼了趙長善的全家。但是。老人的古怪毛病還是不能改,在日常開銷上,老人依然很認真很守舊。
日常生活中,老人每次讓兒子外出買東西,都會說明地點,讓買哪家的包子必須買哪家的,去超市買東西回來,必須把找回的零錢和清單給老人,差一毛都不行。每次幫“父親”取完工資回來,趙長善都要把錢和單據悉數交給老人過目。老人則每月拿出300元給兒子算做護理費,自己留些零用錢,剩余的全存進銀行,攢到一定數額后,再交給趙長善的“家人”。
日前,這一對特別的父子接受了筆者的采訪。趙長善身著灰上衣、藍褲子,穿一雙黃膠鞋,非常樸實。趙長善說,他現在已適應了這種生活,目前,他的身份證已改為周長善。周國安老人說話很少,只是在提到“孫子”、“重孫”時,老人滿是溝壑的臉上溢滿了幸福。
編 輯 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