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國人古老的理財觀念,有許多是值得借鑒的。“亂世藏金,盛世藏寶”這句俗語從現代理財的觀點來看,也同樣富有深刻的哲理。
“亂世藏金”這句俗語是早已被證實過了,《長恨歌》里的王琦瑤,靠著李主任留下的五根金條度過了戰亂,熬過了動蕩歲月,走過了時代變遷。“盛世藏寶”是百年難逢的辰光。近年來,隨著我國收藏市場的發展和國民收藏意識的增強,藝術品投資市場日漸紅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藝術品投資是一種回報頗高的投資理財方式。
一項精神的投資
收藏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就在于它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先修人品、再修藏品”,“收藏不能附庸風雅、不足與人斗富”這些俗語首先就嚴肅了收藏者的態度,使人們對藝術品投資不再盲目。藝術品的收藏投資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僅指財力,更包括智力,根據自己的智力選擇收藏的目標和范圍,才可以規避損失。
此外,還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股票、債券、外匯、黃金、房地產,藝術收藏的成功與否,更重要的不是取決于收藏者的金錢、時間和空間,而是取決于收藏者的智慧和眼光。所以,在藝術品市場中,有兩類人最可能獲利。第一是眼力高的人,他們憑眼力獲利增值;第二類人是有其他市場經驗的投資人,經歷過市場風險的磨煉,知道如何去尋找投資顧問,躲避風險。若沒有過人的眼力,又缺乏市場經驗,只能是“瞎買瞎賠”,“投資”就變成“投井”了。
別用炒股方法去炒藝術品
當前,股票市場如火如荼,許多在股市上獲利的朋友,面對指數的跌宕起伏,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現在有點不溫不火的藝術品收藏市場。那么,如何在藝術收藏這一風險與收益并存的領域中回避風險、贏得效益呢?
藝術品投資與股市投資有相似之處,也有著根本性的小同。相同之處主要在于兩者都是一種群體性的投資行為,都不受資金規模的限制,“多有多玩,少有少玩”。不同之處則在于藝術品投資交易分散、信息分散、交易地點分散,信息集中度明顯低于股市,信息敏感度也不如股市。
藝術品投資不必像股市那樣擔心指數與價格的浮沉,也不像股市那樣容易受到政策因素和經濟環境因素的左右。一件藝術品永遠承載著藝術家的思想境界和勞動付出以及材質媒介等基本價值,特別是優秀的藝術品歷來都是稀缺和具有持續增值性的,不像股市那樣可以通過增加發行量、調整利率或其他政策干預而進行市場調控。作為一名合格的藝術品投資者,除了不能盲目投機之外,還應了解更多的藝術品投資知識。
新手投資三大策略
曾經有人要找個支點把地球撬起來,這個理想有些過大,作為藝術品投資者還是要理智和冷靜。無論它多么復雜,藝術品投資同樣也是有投資守則的,它們的作用就是降低風險使收益最大化,下面就是這樣的守則的其中三條,對于非藝術專業的人士尤其適用。
一、跟人:
正如背一套公式不如做一件事,做一件事不如跟一個人,當然是要跟對人,藝術品投資也是如此。如果你對藝術品非常陌生而又有興趣投人,那么建議采取跟人策略。所謂跟人,一是說跟那些由專業權威且市場口碑較好人士主持的藝術品投資基金,把你的錢根據自己的資金衡量額度投入進去,省心而獲利的機會又較大。
二、借勢:
所謂借勢,是指要借用市場之外可以引導和影響市場的力量,來使自己購買和持有藝術品的投資行為能獲利豐厚。這方面的力量有學術、傳媒、巨額資金入場和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等。知識經濟時代學術的力量是被廣泛看重的,而關注力導向的傳媒自然對于學術的報道頗有興趣,政府方面的政策、法規和相關行業提攜的決策也需要相應學術智囊團的支撐,所以投資被學術關注的藝術品項目和門類不會錯。國家的法規則是整個投資環境的風向標,對于入市和撤出的時機判斷以及投資結構的調整是很重要的坐標。
三、套利:
這一招很原始,就是你要利用高效、迅捷的信息渠道知道藝術品市場的地域價差,低買高售,從中套利。盡管是處于現代通訊非常發達的時代,但這是由藝術品市場內在特征支撐的:一是藝術品行業信息的不對等性。藝術界還是個小眾圈層,信息并不具有廣而告之、天下皆知的傳播度。二是藝術品喜好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因為文化底蘊、社會習俗、社群構成等的差異在審美習慣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存在套利空間。
編 輯 譚蘭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