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當代散文解讀的項目主要是:研究構思,領悟意境,品評語言。上期我們已經介紹了構思技巧賞析的短文寫作要領,本期我們來談談關于散文意境賞析短文的寫作。
要點回顧:
前面已經說過,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的意境時,關鍵在于抓住情與景、意與象,充分領悟思與境諧、物我合一。
我們所謂“意境”,其“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必須有所寄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其“境”就是指能夠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事;而“意境”應該是外在景物與作者心境有機的融合,單純的景物描寫算不得意境。
散文意境的解讀,其要點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及的:
解讀散文的意境,抓住動情之物是關鍵,其實就是捕捉意象。
解讀散文的意境,找準動情之點是核心,其實就是發掘意味。
解讀散文的意境,馳騁想象聯想是羽翼,其實就是產生共鳴。
◆散文意境賞析短文的寫作要領
原文輸入:
江行的晨暮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個輪船碼頭的上面。
等船,在劃子上,在暮秋夜里九點鐘的時候。有一點冷的風。天,與江。都暗了;不過,仔細看去,江水還浮著黃色。中間所橫著的一條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眾星的點綴里,長庚星閃耀得像一盞較遠的電燈。一條水銀色的光帶晃動在江水之上。看得見一盞紅色的漁燈。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輪廓。
一條躉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點。模糊的電燈,平時令人不快的,在這時候,在這條躉船上,反而,不僅是悅目,簡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圍下面,聚集著一些人形的輪廓。不過,并聽不見人聲,像這條劃子上這樣。
忽然間,在前面的江心里,有一些黝暗的帆船順流而下,沒有聲音,像一些巨大的鳥。
一個商埠旁邊的清晨。
太陽升上了有二十度;覆碗的月亮與地平線還有四十度的距離。幾大片鱗云粘在淺碧的天空里;看來,云好像是在太陽的后面,并且遠了不少。
山嶺披著古銅色的衣,摺痕是大有畫意的。
水汽騰上有兩尺多高。有幾只肥大的鷗鳥,它們,在陽光之內,暫時的閃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這邊。
水汽騰上有一尺多高;在這邊,它是時隱時顯的。在船影之內,它簡直是看不見了。
顏色十分清潤的,是遠洲上的列樹,水平線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邊的黃到中心的鐵青到岸邊的銀灰色。有幾只小輪在噴吐著煤煙:在煙囪的端際,它是黑色;在船影里來,淡青,米色,蒼白;在斜映著的陽光里,棕黃。
清晨時候的江行是色彩的。
文本解讀:
朱湘是詩人,詩人來寫散文,讓我們很容易感受到本文散發出的濃郁的詩情畫意。
暮色中,遙遠的星辰,浩渺的江水,渡船,漁燈;晨曦里。剛浮出水面的太陽,將落入地平線的月亮,古銅色的山嶺,肥大的鷗鳥……這些司空見慣的意象,都牢牢地吸引著作者的眼球。
暮色中,所有的景物都是“沒有聲音”的,晦暗的,給人一種模糊不清的感覺,有“暮秋夜里”的傷感之意味;清晨時,景物逐漸清晰,所有景物的情調完全不同于夜晚,有聲有色,作者眼中的一切都好像在逐漸蘇醒。慢慢開始有了溫暖感。
賞析范例:
本文成功的最大秘訣是精準地把握了相關景物,營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作者有效地把握了審美距離。
秋夜,暮色重重,自然景物當然是晦暗不明的,作者尊重自然晦暗的光線,將蒼茫的暮色中景物粗略的輪廓描繪出來:“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輪廓”,躉船上“聚集著一些人形的輪廓”。這樣,作者的審美立足點與景物自身的審美質感是協調一致的。
不僅如此,作者還營造出秋天特有的一種靜默的氛圍。由于有意識的距離的存在。所有的景物都是沒有聲音的:看見躉船上有些“人形的輪廓”,“不過,并聽不見人聲”:“有一些黝暗的帆船順流而下,沒有聲音”。由于距離的存在,作者的筆觸沒法呈現出所有景觀的動態,只能是一片靜默。由于距離的存在,作者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都是一味的以黑暗的色態出現:“中間所橫著的一條深黑,那是江的南岸”;“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輪廓”;“有一些黝暗的帆船順流而下”;“模糊的電燈,平時令人不快的,在這時候……反而,不僅是悅目,簡直是美了”——更是側面烘托了整個畫面的晦暗不明。
因此,這一系列沒有聲音、沒有動感的晦暗景物連綴在一起,就融合成了秋天那種讓人傷感的肅殺意境。
其二,是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色彩渲染。
描寫清晨的景物,很明顯的,作者有意將其區分于暮色時分的景物描寫了,作者將自己的審美立足點定位在對光的刻畫上。
“太陽升上了有二十度”,由于光的出現,作者眼中的景物全都半隱半顯在晨光中:“幾大片鱗云”,“‘淺碧的’天空”,“古銅色的山嶺”,“肥大的鷗鳥”,“江水由船邊的黃到中心的鐵青到岸邊的銀灰色”,更有“煤煙”從底下到高空慢慢“黑色——淡青——米色——蒼白——棕黃”,確實有一種強烈的色彩沖擊力。
透過這樣的景物描寫,我們感受到屬于白天的溫暖與生氣隨著太陽的升起慢慢顯現,萬物在逐漸蘇醒,人與自然也在逐步接近——有生命的秋天清晨與有生命的審美者就這樣慢慢融合為一體了。
審美距離的有效把握和色彩渲染的成功運用,使作品描寫的“暮”與“晨”的不同特點得以清楚地表現出來了,詩人對世間萬物那種細膩而獨特的感悟,也讓我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編輯 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