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語段一※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有這樣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對“出”的必要作了最好的闡釋。我們做事是由主觀意識起著主導作用,而人的想法誰也不能保證不出一絲紕漏。荀子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我們出現失誤時,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就可能誤入歧途,等我們醒悟過來時,也只能哀嘆“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所以,在做事為人時。跳出主觀的圈子,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使我們少犯錯誤。(選自高考滿分作文《人生的“人”與“出”》)
妙處可言:為什么需要“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作者通過引用蘇軾的《題西林壁》、荀子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已做了最好的闡釋。
※經典語段二※ 那么,如何才能擁有過硬的本領和超人的眼光?其實很簡單,只需我們在面對人生和社會的時候,做到能入能出。入,則親力親為,置身其中;出,則運籌帷幄,全面掌控。如此,我們就能在自己的領域里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對各種細節了如指掌、百戰不殆,面對未來的發展洞若觀火、高瞻遠矚。(選自高考滿分作文《親力親為與運籌帷幄》)
妙處可言:作者的觀點是主張“親力親為與運籌帷幄”,但如何做到親力親為與運籌帷幄,文中運用排比手法,深入分析了兩者的辯證關系,從而揭示了其中的實質:入,則親力親為,置身其中;出,則運籌帷幄,全面掌控。
※經典語段三※ 陶淵明的人生境界讓人景仰。他品嘗了人生不得志、仕途不順利的艱辛,但他仍然融入生活,憂國憂民,仍能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人生,這是很了不起的。
屈原的人生也讓人感動。他與陶淵明的經歷有些相似之處,但他以死守節,投江自盡了,因為他執著于國家的憂患,以此明志。其實他已陷于深深的憂慮與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是一種“入其內”卻不能“出其外”的憤慨與失望。他那以死來解脫人世悲苦的行為,給千秋萬代的子民以“明志”的啟迪,也是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英國記者迪克里·卡特,因一幅反映蘇丹大饑荒的新聞照片而榮獲普里策獎。照片反映的是一只專吃死尸的兀鷲目光貪婪地盯著一個因饑餓而瘦得皮包骨的蘇丹小女孩,等待她死后吃掉她。照片引起人們很大的爭議,人們質問迪克里·卡特:危難時刻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你作為記者的良心何在?迪克里·卡特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連家人也不能夠理解他,最后他絕望地自殺了。時年只有33歲。他陷入了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這個問題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不能“出乎其外”,只能留下一個悲劇讓人思考。
無論是誰,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誘惑都會很多。苦難的經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做到的,不是陷入困苦之中而迷失自我、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是要清醒地把握自己,跳到生活之外去欣賞生活、去反思生活。如果這樣,你也許可以像陶淵明、屈原等一樣獲得更多的生活認識,走向一個新的更高的人生境界。(選自高考滿分作文《一種人生的境界》)
妙處可言:本文對比分析了兩種人生態度所反映出的不同的人生境界:陶淵明、屈原能融入生活卻又超然歸隱或以死明志,是一種能人能出的人生境界;迪克里,卡特人其里卻不能出其外,終以悲劇示人,達不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其中道理十分顯明,體現了作者的觀點,結尾明理懇切,留有思考余地。全文層次清楚,由此及彼,分析透徹。
編輯 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