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有著自己顯著的特點。通過介紹該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課程結構,重點論述了它的課程重點、學習成果和評價指標。結合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現狀,提出了兩點啟示。
【關鍵詞】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學習成果,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8—0042—04
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由多民族組成的多元文化社會,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之一。維多利亞州是澳大利亞6個州中教育比較發達的地區,是澳大利亞教育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維多利亞州的課程標準,可以了解澳大利亞教育的基本情況。澳大利亞的各州和區之間沒有統一安排學科和課時的標準,隨著1993年全國大綱的完成和出版,所有的州和區都采用了八大學習領域作為課程基礎,分別是:藝術、英語、體育和健康教育、外語、數學、科學、社會和環境研究、技術。每個州根據自己的情況,以此八大學習領域設置“課程標準”。
“信息技術”隸屬于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中的“技術”部分[1]。在其課程標準中,技術是指用來增強、維持和改善環境與資源的設備和過程,是為了推動人類的進步。“技術”包括三個分支:信息、材料、系統。在此筆者僅僅評價“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并提出一些思考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的概念和課程理念
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框架》(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rameworkⅡ)認為“信息”是指經過加工而呈現出來變得有用,并且能向人們提供知識的數據資料[1]。運用一系列的信息技術設備,信息能被儲存、檢索和交流。不同類型的資料,例如文本、動態或者靜態的影像、聲音、符號和統計資料,都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通過電子技術轉化為信息。學生要運用各種各樣的信息設備——硬件和軟件,技術和程序來處理、交流信息,來滿足特殊的需要。
現代社會,人們在各個場所,在各個行業,工作和交流中,都廣泛地接觸到信息。信息技術對于文化、社會、環境及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工作的性質和工作場所的變化,完成任務所需的技能、信息的可靠性,到我們學習的方式等,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理念主要有三個方面:
信息技術教育向學生提供制作高質量產品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產品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或者滿足某種需要。
信息技術教育是在相應的情境中實施的,從而確保學生能夠理解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特殊技術或過程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信息技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技能,培養學生交流思想方法的技能,以及在解決復雜多變的問題方面的技能。
除此之外,信息技術在其他兩個分支“材料與系統”中可用于:呈現信息的工具,如文字處理和多媒體故事等;交流與溝通信息的工具,如因特網;解決問題的平臺,如計算機輔助設計;學習概念與技巧的輔助,如鍵盤操作程序。學生學習要能:運用光驅及互聯網探究技術問題與概念;運用計算機輔助軟件,如CAD程序,形成設計建議;運用系列計算機軟件,如電子制表軟件和描述工具,處理調查和評估階段所需的資料;運用計算機控制機器,如CNC機器和計算機控制機來操作材料。在低年級,初學者開始學習信息技術在學校和家庭中如何應用;開始了解創造產品要用何種技術設備和過程;還要了解技術在全球化社會中進行信息交換的作用。鼓勵將信息與材料或其他相關分支整合。中年級的學生學習了解計算機設備的技術功能,以及學習如何有效地解決信息問題,他們考察信息技術是如何影響我們人類的生活。高年級的學生要學習信息和通訊領域的新興技術,并且要應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更為復雜的問題。
二、信息技術課程目標
“技術課程”的總目標認為學生應在六個方面發展:系統地、創造性地提出技術解決方案;使用多種設備和資源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理解安全使用材料及操作設備的原則;研究和評價技術運用的外顯和潛在結果的能力;使用技術的自信和自足;在真是情境中發展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此目標基礎上,制定信息技術課程目標,運用信息使得學生:
#61548;通過應用一系列技術、設備及設計出來的程序,這些程序用于獲取、組織、運用、儲存、檢索和交流信息,從而創造性地把資料轉化為信息;
#61548;獲取及處理信息,通過不同的媒介將信息傳達給不同的接收者;
#61548;最大限度地分析資料和呈現信息;
#61548;理解信息的性質、用途;
#61548;分析、解釋和預測信息的格式及趨勢;
#61548;評價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61548;理解用于獲取、處理及交流信息的設備的作用、功能及特征;
#61548;探究信息技術的運用對當前及未來社會、經濟的影響;
#61548;理解信息在社會中的作用;
#61548;考察已有的設備和程序,探究技術的未來發展及其應用。
三、信息技術課程結構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從學生學習水平來進行闡述課程結構,學生從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的學習共分為6個水平以及水平6拓展。每個水平包括三個要素:課程重點、學習成果和評價指標。
1、課程重點
在課程的每一個學習水平,標準都提供了課程重點,指出了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在每個水平,課程重點包括與信息技術有關的四個階段的詳細內容:調查、設計、制作、評估。課程重點向教師提供了一些指導意見,幫助教師確定學生,并制定課程計劃,這類似于我國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建議。下面我們以水平4為例來說明。
水平4下的學生將了解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的功能,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運用一系列技術、設備和程序來制作能滿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信息。學生要解決六到八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對兩類不同的資料進行處理,說明相互關聯的學習結果;在解決問題時,學生還要詳細檢測二至三臺計算機。
學生“調查”問題時,需要考慮:影響資料適當新的因素,如可靠性、意義和可讀性;有效處理資料的軟件功能和技術,如全球搜索和替換;影響信息適當性的因素,如格式、準確性、恰當性和清晰度。當學生“設計”他們的解決方案時,他們考慮: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較好的設計選擇;適當的設備和展示風格。學生運用技術來說明他們的設計,例如準備草圖說明、陳列規劃、展板和資源列表等。在學生“制作”信息產品中,他們依據計劃從確切的來源中獲得資料;應用一系列的技術和設備把資料轉化為信息,獨立地發現、修正書寫格式錯誤;他們在設備發生較小的故障時,能夠通過邏輯推理找出故障原因并進行修理。學生通過比較同類作品的質量和清晰度來“評價”自己完成的作品,解釋他們的作品如何能夠滿足讀者需要,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除此之外,學生在檢查計算機的主要組成部分時,根據計算機的功能,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每一部分如何影響信息處理技術等來檢測。
2、學習成果
澳大利亞課程標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詳細論述學習成果標準,即期望學校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目標力求達到的標準;提出對學生表現容易理解的要求。這些標準可以被測量的,從而幫助教育研究者、學生、家長和決策者做出決定。在信息技術中,每一個水平都有兩方面的學習成果:一是有關特定技術概念的知識,以及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二是以滿足使用者需要的方式,表達學生解決信息技術問題的能力。學生必須證明他們已經獲得了這兩方面的成果,才能獲得該水平的資格。每個成果都有一系列的指標來表明獲得該成果需要達到的水平,我們在下一節介紹。
下面我們簡單介紹6個不同水平(和水平6拓展)下的不同學習成果(表1)。
3、評價指標
對于每一個水平的學習成果,課程標準設置了相應的評價指標,來說明學生獲得該學習成果時,應該達到的水平。這些水平是考察學生獲得學習成果的重要依據,也就是告訴人們“如何知道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我們以水平4 的學習成果和評價指標為例,加以說明(如表2)。
該表描述了如何了解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成果,也就是如果學生達到右邊的“評價指標”,我們就知道學生獲得了左邊的“學習成果”。筆者在此僅僅以水平4為例,實際上每一個水平下都有相應的比較詳細的評價指標。但是這些指標沒有規定或限制學生活動范圍,也沒有確定教師將如何具體地開展評價。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靈活性較強,教師的評價方法也不拘一格,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和獲得的成果對學生做出評價,這里的“評價指標”是重要的參考。
除了上述的三點之外,標準還強調了“安全”和“社會標準”問題。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學生可能要接觸到具有潛在危險的設備和資源,教師在安排教學計劃時應該認識到所有可能的危險情況,并采取措施消除或減少危險。學校應確保學生意識到使用計算機時姿勢正確的重要性。對于社會標準,學校有責任確保所有的行為都符合倫理標準。在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時,更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四、對我國新課程的啟示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課程標準有著顯著的特點,例如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學習中要進行:調查、設計、制作、評估等;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有著清晰的評價指標,這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對于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1、課程標準應注重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
一直以來,我國培養的學生有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對知識掌握非常熟練,但是在動手能力、問題解決等方面,表現地差強人意。尤其是在技術方面,我們的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根本不可能馬上進行技術操作,還要進行新的技術培訓,造成時間和原材料的浪費。這固然和我們的基礎設備條件有關,但是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課程標準設置,我們可以發現在培養學生方面的不同理念。維多利亞州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學會“問題解決”。由于信息技術的社會廣泛使用性,課程標準緊密聯系社會、家庭和學校,強調“如何調查問題、設計解決方案”等,培養學生“做”的能力,而對于知識的陳述相對較少,希望學生在完成任務中,理解信息技術的知識內容。
從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來看,我們注重的依然是知識的傳授[2]。例如,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而且課程設置的出發點是“教師”,教師如何去教學,如何幫助學生學習;事實上,課程是為學生的學習而設置的,應從學生角度出發,培養學生動手去做,創造作品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技術這種新穎的科學,學生通過問題解決,可以有創造性的獲得能力提供,或者制作新的作品。
2、完善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標準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的顯著特征就是有著鮮明的評價標準。每一個水平下都有相應的學習成果,評價指標對應于學習成果,這對于課程的設計者、使用者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可以由此來評價學生,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學生可以自我評價,有沒有達到預定的“指標”,完成“學習成果”。
相對而言,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在評價體系上有著明顯的不足。我國課程有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主要內容,只是在實施建議中有著評價建議,但是評價建議是從總體上指導“評價”,例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出“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2],這是比較粗略的評價,具體如何操作,卻沒有給出。相對于每個具體的內容,學生達到怎樣的學習成果,有什么樣的表現,都沒有制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就會產生困惑,不知如何操作。我們希望課程標準能夠具體化,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不同學段制定不同的評價指標和學習成果表現,從而可以對學生做出適當的評定。
參考文獻
[1]CSF Advisory Committee.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Standards Framework Ⅱ [M]. Victoria, Australia: the Board of Studies. 200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