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王某接到孩子班主任打來的電話,稱其女兒在午飯時間被別班一個人高馬大的女生連打了7個耳光,其理由是:“我的朋友看你不爽,我看你也不爽,你太能裝了!”令王某驚訝的是,女兒聲稱對方是“陌生同學”,連名字也不知道,更不明白對方為什么這么恨她。無獨有偶,在昆明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兩名男生因踢球的場地發生沖突,其中一名男生一言不和就將另一名男生扎成脾臟破裂而不幸身亡。除了校園內外的暴力事件以外,發生在家庭內部的暴力事件也讓人觸目驚心。幾年前,浙江省金華市發生的“徐力弒母案”仍余波未了,像徐母吳鳳仙那樣因為嘮叨學習成績和排名問題,或因干涉兒女早戀而被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在失控下砸死、捅死的家長每年都有。
據《北京青年報》的記者從“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了解到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幾年,發生在18歲以下未成年人群體中的暴力案件每年都有所增加,而且暴力案件的實施者越來越低齡化,越來越有“團伙化”的趨勢。2000年,未成年人的暴力案件中的青少年主要集中在17~18歲,而到了2006年,其平均年齡已下降到15.6歲。在撫順發生的一樁弒母案,作案者只有區區11歲!
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和數據,相信每個父母的心都在顫抖:是什么推動了孩子內心深處惡念的發酵?又是什么助長了孩子性格中冷漠血腥的一面?
網絡游戲中的暴力血腥場面無形之中釀造了孩子的“暴力潛意識”(郭悅,女,37歲,銷售代表)
我始終認為,對于青少年群體中的暴力傾向,網絡游戲的開發商們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小孩兒懂什么?當然是游戲里做什么,他就玩什么。為了吸引游戲玩家,現在80%的網絡游戲都與殘暴的戰爭及對射場面有關,而且隨著游戲軟件的升級換代,游戲的立體感和逼真效果也做到了極致。不信你去看,在中小學周圍隱蔽的黑網吧里,多數孩子都在興高采烈地玩著殺人游戲。有的孩子甚至玩一晚上游戲能打掉兩萬多發“子彈”,打到最后,對鮮血橫流、碎尸遍地的場面都麻木了。這可比一開始的興奮要可怕得多!眾多的網絡游戲開發商認為,游戲中的暴力行為擺明了是虛擬的嘛,我們要負什么責任?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說法。網絡游戲的血腥場面非常真實、極其刺激,而且也使虛擬化的暴力逐漸滲入孩子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潛意識。這種潛意識雖然平時潛伏在孩子的頭腦中,受理智的控制。然而,一旦孩子感覺煩躁、受辱、被虐時,這種從網絡游戲中遷移培植起來的暴力傾向就容易從潛意識中“激發”出來,對管理、干涉他們的人施以同樣的暴力。而在實施過程中,因為他們已習慣于玩游戲時的連砍帶殺、沖鋒陷陣,其心理感受就像平時在戰爭游戲中“點殺”敵人差不多而不以為然。
因此,暴力內容成為網絡游戲的“利潤增長點”,毫無疑問,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只會有增無減,逐步成為父母和老師最頭痛的問題。
所謂的“英雄崇拜”,讓孩子誤以為可以通過暴力實現個人價值(沈紅波,男,39歲,公務員)
作為一名初二男生的老爸,我早就觀察到一個現象:凡是學習動力充足、應試能力強、在學校得到充分肯定的孩子,卷入暴力事件的可能性都較小;而盲目崇拜影視作品中的“幫主”、“大俠”,甚至想通過效仿他們而獲得自我肯定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中極少受到關注和肯定,這種挫敗感使其更容易轉向網絡游戲、影視作品中的暴力場面,并成為死心塌地的跟風者。孩子對暴力行為的“欣賞”與效仿,很重要的一個精神動力就是幼稚的“英雄崇拜”。香港的黑幫電影看多了,孩子們就會天真地認為,只要一個人膽大、冷血、不擇手段、敢打敢殺、說一不二,贏得“老大”式的身份,就可以讓周圍的人俯首帖耳地聽命于他,讓他找到惟我獨尊的感覺。這種心態的演變是相當恐怖的。當孩子認為惟有通過暴力來實現個人價值時,其個性中冷酷的一面就會急劇膨脹。
因此,我認為扭轉孩子的暴力傾向,應從兩方面做工作:第一,要讓孩子通過其他途徑獲得自我肯定。也就是說,即便是“后進生”,父母和老師也要進行賞識教育,不遺余力地發現和挖掘孩子身上的某些閃光點,并及時地予以肯定。第二,要說服孩子認識到英雄與暴力無關。從小就向孩子滲透對生命的尊重、對信念的執著和對“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認識, 讓他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所為。
父母鼓勵“以暴制暴”,極易培養出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洪曉鷗,男,40歲,設計師)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惟一的寶貝疙瘩,所以,一部分父母因擔心孩子在外吃虧、受欺負,就經常煽動孩子以暴制暴。比如,有的父母這樣教孩子:“有人欺負你,一定要還手,不然人家就覺得你好欺負,柿子都撿軟的捏。你要是忍氣吞聲,哭的日子在后頭呢!”有的父母講得更直接:“孩子,你給我往死里揍他。打傷了,醫藥費我給你報銷!”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種“賭狠斗惡”的教導,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教育界人士都認為,對孩子的溺愛讓我們的家庭教育缺少了一個重要的部分——知道遇事要隱忍不要沖動,知道與人交往時一個基本的道德底線。這個道德底線就是對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對法紀的敬畏。如果一個孩子對他人的生命有足夠的尊重和同情,他對暴力的危害和那種“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感受就會有新的理解。
暴力的基礎就是對生命的漠視,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生命教育”永不嫌早(高秀麗,女,38歲,圖書館館員)
春天的時候,我在街上看到許多家長為孩子買雞雛、鴨雛,然后把它們放進水里,看能游多遠而不被淹死;把它們埋在沙子里,看一分鐘后還能不能活著;還把它們刷成藍色、綠色、紫色,讓它們帶著一身濕淋淋的顏料在太陽地里奔跑。過不了幾天,這些可憐的小動物就奄奄一息了。我勸相熟的家長別讓孩子“玩命”——因為小雞、小鴨也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并不是任孩子捶扁捏圓的橡皮泥玩偶。可是,這些家長卻笑我少見多怪,說“人家愿賣我們愿買,玩死了也不值幾個錢!”
我大為震驚,難道這些家長不知道生命教育要從細微之處著手嗎?因為“玩膩了”、“厭煩了”一條性命,就可以隨意捏弄它、置它于死地嗎?這是何等麻木冷酷的心態!孩子對生命的尊重是從小處累積起來的,同樣,對生命的漠視也是從小處累積起來的。與我國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就十分注意給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為受傷的小動物提供一對一的救助服務。很多孩子都是兒童動物園、動物孤兒院里的義工,他們耐心地看護那些孤殘動物,給它們喂食、洗澡、清理排泄物、包扎傷口……西方的教育學家都認為,通過這些活動,能讓孩子的心靈深處充滿同情與憐惜,讓他們感知到生命之間互相依賴、互為信任的默契,感應到再卑微的生命都有頑強和值得尊敬的一面,這樣的“生命重于一切”的觀念,將極大程度地扼制青春期來臨之后的沖動和暴力傾向。相反,如果一些孩子今天能活埋一只小雞,說不定明日就能活埋一條狗,后天就能致同學于死傷……暴力的能量就是這樣不可思議地積累起來的。
如果我們最愛的明星都在演“帥黑幫”,那么肯定有同學以為出手狠辣很有面子(于童,男,15歲)
我有一個同學,看香港的“古惑仔”電影不下十幾遍,十分羨慕電影里古惑仔們騎著摩托呼嘯來去、打打殺殺、一呼百應的風頭。后來,他就秘密創建了一個小“黑幫”,想嘗試一下當“老大”的威風。在這個小團體中,誰被欺侮了,眾人都一擁而上,他們覺得替人出氣,下手越狠越講義氣、越有派頭,越能提高在團體中的地位。后來,這位同學被送去工讀學校強制住宿。我去看他時,他挺后悔的,說自己“上了這條道就沒有回頭路了。如果想在小團體里更有威望,就得下狠手來爭取這種威望。大伙經常一塊去‘伙拼’,不知不覺就把膽子練大了……”現在,他挺后怕的,也挺慶幸的,如果不是醒悟得早,還不知會給父母惹出什么亂子來呢!
我爸一直不許我看打打殺殺的片子,怕我受到不良影響。他常氣憤地說:“怎么那么多明星都愛演血腥的‘黑幫’電影?難道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孩子們的偶像和榜樣,會影響到一大批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經常目睹家庭暴力的小孩兒,眼中當然會“寒光閃閃”(高玉偉,男,17歲)
我的一個小學同學的爸爸特愛酗酒,每次喝醉了,就對他和他媽媽拳打腳踢。他爸爸聽不得“離婚”二字,每次他媽媽一提“離婚”就會被打得幾天下不了床。上5年級時,他爸爸用皮帶上的銅頭砸傷了他的眼睛,差點兒把他打瞎了;上六年級時,有一次他挨打,一身的皮肉沒一塊是好的,20多天不敢洗澡。他和他媽媽去街道、去派出所、去婦聯,什么法子都想過了,街道干部、管片民警等調解人除了“批評教育”,拿不出什么實質性的方案,他還是擺脫不了酒鬼爸爸的暴力。
后來,他狠狠地對我說:“等著吧,等我到了20歲,我爸就50歲了。到那時,看誰打得贏誰!我一定要他的命,替我媽報仇!”我看到他眼中寒光閃閃,心里不禁一哆嗦: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人保護過他,給他安全感,幫他擺脫暴力的環境。最后,他絕望了,才被迫選擇了這條“以暴制暴”的路。
本刊觀點
青少年暴力傾向的預防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如果到了青春期才對孩子進行暴力傾向的防范就為時已晚了。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和行為規范是從小養成的,如果孩子從5歲起就過多地沾染暴力文化,喜歡看暴力卡通、玩戰爭游戲,為“碎尸遍野”的景象所陶醉,或是目睹了家庭內部的暴力行為,都有可能潛移默化地形成暴力人格。此外,過分地嬌縱和溺愛孩子,也會形成孩子說一不二的霸王脾氣、殘暴而冷漠的個性,對他人權益的藐視與不尊重,甚至是對他人生命權的藐視。到青春期后,一旦有實施暴力的能力和誘因,就有可能引發暴力行為。因此,扼制孩子的暴力傾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他們懂事的時候起,就教導他們要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人,讓他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要有同情心和憐憫心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最低標準,就是不以自己的“標準”傷害他人。
我們注意到,相當一部分耽于暴力的孩子其實都經歷過一段非常壓抑的生活,他的成績不盡如人意,老師對他冷嘲熱諷,父母用藤條和雞毛撣子表述他們的失望,同學對他敬而遠之……這種被排斥、被看扁的壓力使其對自身的價值充滿迷惑和渴望。耽于暴力對這部分孩子而言,既是壓力的畸形釋放,也是他們獲得自我肯定的一種畸形途徑。
如果期待他們能夠“放下暴力,回頭是岸”,一方面要提供給他們宣泄內心壓力的途徑,如傾訴、博客、搏擊訓練等;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尋找幫助其贏得自我肯定的方式,這種方式一定不只是學習一條路,體育鍛煉、賽車訓練、樂器演奏、演講、歌唱、野外穿越……只要孩子在任何一項上取得壓倒性成就,你就會發現,他贏得了自我肯定,暴力傾向就會漸漸遠離。
投稿信箱:wushuang04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