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張照片分別攝于1957年和1964年。第一張照片是姥姥、媽媽和我們兄妹三人的合影。那年,弟弟3歲,妹妹2歲,而我剛滿4歲。你瞧,我們兄妹穿得多利落、多精神!其實,我們身穿的衣服、腳穿的鞋,都是心靈手巧的媽媽裁剪縫制的,弟弟布兜兜上繡的圖案更是精細,就連我和弟弟的頭發都是媽媽給理的!而另一張全家合影中我們所穿的毛背心也是她親手織的。
媽媽的刺繡在鄰里間是出了名的。我家門簾上的龍鳳呈祥、枕套上的小姑娘和小花狗……無論色彩搭配,還是構圖造型,都十分精美,成為鄰居們爭相效仿的對象。有了這樣一位巧手的媽媽,我們兄妹三人自然比別家的孩子更有福氣,穿得更體面。記得有一年端午節的早晨,我正在被窩里蒙頭大睡,忽然被一個輕柔的動作推醒了——原來是媽媽,她用色彩斑斕的繡花線給我們每人做了一把小笤帚,并一一系在了我們的手腕上,這讓鄰居家的小朋友們好不“嫉妒”。沒想到媽媽的這些美術才能,竟然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讓我逐漸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知為什么,那時我們的衣褲總是破得特別快,腳長得快又費鞋,所以她手頭兒總有忙不完的活計。每當媽媽在燈下縫補衣服時,我就像“跟屁蟲”似地坐在她的身旁玩耍。玩累了,就默默地看著她做活兒,心里感覺格外的溫暖。兒時,我體會不到媽媽勞作的艱辛,長大后,才漸漸感受到她的不易。
2003年,媽媽因病癱瘓在床,但她仍然處處關心著我們。有一次,她發現我的上衣兜開線了,就忙讓我從抽屜里找來老花鏡和線板,要幫我縫補??粗撊醯纳眢w,我心里直發酸,說啥也不讓。她掙扎著坐了起來,費力地從我手中奪過衣服,用那雙瘦弱的手,顫抖著、專心地縫補起來……我眼含熱淚望著她,那一刻,她堅忍、剛毅的神情中閃現出的博大的母愛,在我的內心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情感碰撞。
如今,媽媽已經離開我們4年了,每次看到這兩張合影,我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靜。至今,我在書櫥里收藏著十幾雙潔白的鞋墊,那是媽媽戴著老花鏡精心為我縫制的;在衣柜里,我還珍藏著她親手為我編織的一條毛褲,它們仿佛還留有媽媽溫暖的氣息。雖然媽媽離我們已很遙遠,但她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母愛,卻永遠溫暖著兒女們的心,從未離開……
責編/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