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凝望著這張彌足珍貴的“全家福”時,都感慨良多:28年過去了,珍藏的記憶恍如昨日。它不但記錄了那段難忘的“下放”歲月,也記錄了兒女們的快樂童年。
1969年,我攜妻兒從農墾總局設計院“下放”到農場,安家落戶。每天,我們不僅要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還要忍受精神上的巨大壓力。雖然當時我感到很困惑、很無助,但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信念。1971年2月,我有幸被調到44團焦化廠當焦化技術員,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1978年冬,團部宣傳股李干事慕名來到我家,見到我就開門見山地說:“領導派我來采訪你,關于革新制造的‘電動多功能摘門機’的情況。”我向他一一作了介紹:這項成果安全可靠、工作效率高,曾受到冶金部鞍山設計院專家的肯定,并被授予了農墾總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采訪完畢,他告訴了我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了,它像一縷春風向我撲面而來,一掃冬日的嚴寒和肅殺,我家的小屋頓時沸騰起來。他看著我們舉家歡慶的場面,也被深深地感染了,高興地說:“看你的孩子們多可愛啊!來,我給你們照張全家福吧。”于是,他拿起照相機記錄下了這最難忘的一刻和我們每個人臉上的喜悅與憧憬。
農場的生活雖然很困難,但照相那天孩子們的“行頭”卻相當不錯。這緣于我獲得一等獎所得的150元獎金。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相當于普通技術人員3個月的工資!我把100元分給了幾位工人師傅,自己留下了50元。妻子說:“大人苦點兒不要緊,但不能苦了孩子。”所以我們將這50元買了1.5斤綠色毛線,給孩子們各織了一件毛衣,又買了3件海輪衫和3條布腰帶。照片上3個兒子穿上新毛衣,配上海輪衫,再扎上腰帶,真是挺精神的。雖說女兒穿的只是妻子用舊花格上衣改制的背帶褲,但她仍然為自己的“新”衣服美滋滋的。
這張照片也成為我人生第二個“春天”的轉折點。不久,機遇接踵而來:1980年我擔任了焦化廠廠長;1981年調回農墾局水利行業工作;1984年又擔任了基建水利處處長、水利局局長之職,直至1996年退休。“全家福”從另一個側面也折射出了個人命運是與黨和國家的發展血脈相連。
去年,我把這張富有歷史感和幸福感的“全家福”翻拍后,制成了12吋的大照片掛在了客廳正墻上。它不僅是我們艱難歲月的見證,而且為我的后半生帶來了“福氣”,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全家福”!
責編/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