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上里古鎮的認識是從侯哥的嘴里開始的。侯哥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卻對雅安的上里情有獨鐘,用他自己的話說:到上里總能找到感覺。上里的水、上里的橋、上里的人、上里的古建筑、上里的古風、上里的古貌、上里的山藥燉雞、肥而不膩的紅燒肉,以及農家的老臘肉等,真可謂原汁原味……侯哥對上里的迷戀、對上里的情有獨鐘,使他常常陶醉在自己的講述之中,弄得我也蠢蠢欲動。于是,在2006年8月16日,我跟著侯哥,興致勃勃地前往上里。

獨樹一幟的上里是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這里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也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要沖,還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現在又是影視作品的外景地,《聊齋志異》、《山那邊好地方》、《今夜不回家》、《被告山杠爺》等影視劇都曾在這里取景拍攝。
上里初名羅繩,被稱為“四川的周莊”。上里又稱“五家口”,以“五子登科”而著稱,這五大家族是“韓家的銀子(錢多),楊家的頂子(官多),陳家的谷子(田多),許家的女子(美女),張家的砣子(好斗)”。
上里古鎮建造在白馬河與黃茅溪相匯的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傍水,木屋為舍,“井”字街道,石板鋪街,周圍還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18座山丘,在民間有“財源”、“聚寶地”之稱。
車在成雅高速公路輕緩起伏的丘陵地帶行駛,原野風光和人文景觀一一映入眼簾,從蒙山盤龍亭的位置向上里方向望去,中里、下里以及著名風景區碧峰峽盡收眼底。
一路上,侯哥講得最多的還是上里:古時,沿隴西河流向每相距10里就要建一場,所以才有上里、中里、下里。上里處隴西河上游10里,最早為青衣羌人所居,因地處臨邛古道,從漢初開始,就不斷有外地人遷來扎根,到了清代,逐漸形成街市。清嘉慶、道光年間,上里古鎮已有相當規模,經濟發達,道路通暢,物產豐富,一些人家靠做生意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更得益于讀書、做官,成為大戶人家。這些人家購田買地,修建深宅大院,使上里更加繁榮。

據清嘉慶年《橋路碑》記載,上里“自先賢開道,東通名(山)邛(崍),西達蘆(山)雅(安),往來經商士庶絡繹不絕,亦為要道也”,由此可見上里自古繁華。
很快就要到上里了,侯哥把手一揮,高聲曰:“小小的上里,用小橋、流水、人家、牌坊來概括,足矣。”
小橋
上里四周有十余座透著神韻的古代和近代石橋,這些橋均取當地石材建造,類型有石拱橋、石板橋、石墩橋,稱得上是“石橋博物館”。在眾多的石橋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獨具江南風韻的二仙橋和歷史悠久的立交橋。上里古石橋歷史悠久、風格各異,這些橋梁不僅是南來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現了古鎮歷史和匠師的造橋技藝。
車到上里已是中午,來不及吃午餐,我們就背起攝影包匆匆上街了。穿過古鎮青石板鋪成的古道,繞過一排排明清時期的木板房,我們到了鎮西大約300多米的二仙橋。二仙橋是一座單拱石橋,橋高10多米,長15米,跨度19米,是一座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弧形石拱橋,石板橋面,條石橋欄,橋身覆蓋著翠綠的青藤。橋西建有一座橋塔,清晰地記載了二仙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的歷史。
駐足橋頭,兩岸楊柳依依,河里小鴨戲水,清清的河水掩映著造型優美的二仙橋,好一幅絕佳的小橋流水畫卷。
說到鎮東的立交橋,上里人無不感到自豪與驕傲,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祖祖輩輩走過的,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間的石拱橋,竟然是現代立交橋的鼻祖。立交橋下的三個拱形橋洞上有七個防汛小孔,是為清澈的河水流過專用的通道;橋的兩端因地制宜地各建有一個高2米左右的陸上橋洞,既可行人又可通車馬,東西南北,暢通無阻。能在那樣悠遠的年代就認識到橋的多功能性,這充分展現了設計者的聰明才智。這座橋可能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立交橋。

沿著隴西河往下走,這才發現上里的一大特色就是橋多。我粗略地數了一下,鎮上的石橋和板橋就有五座,鎮外的橋就更多了。
流水
上里的水來源于四周的山林和繞鎮而過的隴西河。正是因為隴西河千百年來孜孜不倦地沖積,才使上里變成大山中少有的平壩。這里的先民們因水造屋,最終使上里成為今天的水上樂園。
在古鎮以北4公里處有白馬泉和噴珠泉兩處獨特勝景,這也是迄今為止四川省境內最為奇特的風景區之一,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白馬泉始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宋乾道元年(1165)詔封泉池為淵澤候,石砌泉池,泉底巨石上鐫刻龍馬浮雕和臨水石刻“龍洞”二字,周圍還有圣水井、噴珠泉、鵝項頂、舍利塔等人文古跡。
為古鎮贏得“神靈之地”美譽的白馬泉就在白馬寺內。《蜀中名勝記》曰:“昔日,白馬自泉出田野間,云擁之覆沒,名曰白馬泉。”有泉而出白馬,清澈無比的白馬泉是我國有名的恒溫間歇泉,溫度始終保持在14℃左右,汩汩的泉水從一個雕刻精美的石龍嘴里吐出。泉水時漲時退,大小無常,能見者極少。漲潮時風浪如雷,可以在幾分鐘內把一個近10平方米的池子裝滿,走廊遍地都是泉水,讓人稱奇不已;退潮時發出駿馬奔騰的蹄聲,好似千軍萬馬馳騁在古代疆場之上。據記載,這樣的間歇泉在世界上也不過十多處,極為罕見。
白馬寺外的噴珠泉也值得一看,它因池底不斷有珍珠般的氣泡噴出而得名,池邊有清代雅州太守黃云鵠所書“噴珠泉”三個大字。有人這樣贊譽白馬泉和噴珠泉:“雅州山水秀,二泉天下奇。”

白馬泉的背后是始建于初唐的白馬寺。廟早已不見蹤影,而寺內古物仍基本保持著原貌,古色古香的塔林、石牛、石虎、高僧墓等古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從四周散落的殘垣斷壁仍能看出當年的盛世香火。
我們沿著寺外的盤山公路,慢慢走到山頂,發現山上風景如畫:微風中白絮飛舞,放眼望去,綠樹成陰,云霧縹緲……
人家
走進老街,發現街面不寬,街道兩旁的民居一字排開,樓上樓下金黃色的玉米棒和鮮紅的小辣椒格外耀眼。所有民居無一例外都是磚木結構,一樓一底,雕梁畫棟。家家戶戶的小天井散透著悠閑的天光,古色古香的小景觀比比皆是。小河兩岸還保留著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筑,透射出典型的明清風范。
上里古時有五家大姓聚居,俗稱“五家口”,即韓、楊、陳、張、許五大家群聚。韓姓是上里五大姓之首,其宅自然居大,現在保存最好。
鎮北四家村的韓家大院最為人稱道。此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有4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體,全是穿斗木結構。整個建筑工藝精美,門、窗、枋、檐皆以浮雕、鏤空和鑲嵌雕刻作裝飾,內容以花草、鳥獸、人物等為主,特別是高超的工匠居然將韓家祖先——清代官吏韓廷藩的創業史一幀一幀地雕嵌在香案四側,真可謂匠心獨具。
據當地人講,韓家大院歷經三代人修建方才完工,占地幾十畝。當時的韓氏在朝廷為官,見多識廣,所以在建筑風格上采用了以北京官家宅第的構架為主體,輔以當地建筑之精妙手法,特別是木雕方面,多采用浮雕、鏤空等手法,構思獨特,布局巧妙,技法高超,堪稱一絕。這些民居建筑特色及建筑裝飾中的精美雕刻給古鎮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末清初上里鎮人口聚集、經濟繁榮的景象。
在大院正中,我們看見一塊流光四溢的金匾,上書“瑞繞華堂”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我們穿行在韓家大院之中,親身體驗了韓家大院“七星抱月”的結構:以七個小四合院串連成一個獨特的大院,大天井兩側是廂房,正面是上房,廂房與上房之間是耳房,耳房小于其他房間,緊貼著小天井。大小天井之間有走廊相通,尚有鑿痕的紅砂石條錯落有致地在大小天井四周鑲出與之相匹配的階沿。穿不完的走廊、數不清的圓柱、看不夠的木雕、道不明的房間……

如今的韓家大院已經蒙上了歲月的塵埃,里里外外充滿著農戶村舍的氣息,但從高大的全木結構和精美的雕刻上,依稀可見當日的榮華富貴。
牌坊
古鎮內尚存三座石牌坊,即雙節孝石牌坊、陳氏九世同居和陳氏貞節牌坊。
從韓家大院步行1公里,便到了古鎮的標志性建筑雙節孝石牌坊前。它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系韓氏婆媳歷代守節、奉旨而建的石牌坊。遠遠望去,雙節孝牌坊建在一大片阡陌縱橫的田野里,肅穆莊重。牌坊前一對高11米的全石雙斗桅桿,更增添了磅礴氣勢。牌坊用紅砂石建造,是典型的石質門樓式建筑。坊體為四柱三間牌樓式雙層雙面,多脊12翼,重檐5脊石雕坊,高11.25米,寬6.4米,出檐1.1米。牌坊上刻有戲曲故事20多組,戲劇人物100多個。牌坊正中鏤刻二龍戲珠、雙鳳朝陽圖案,基座石刻青獅、白象,雕工精細,形象生動。牌坊總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氣勢頗為恢弘,也是我國石雕藝術的精品。
這三座石牌坊是上里的又一景觀,也是古訓和舊禮節的活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