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三山擁翠鬟1,天宮遙在碧云端。古來漫說瓊臺迥2,人事寧知玉宇寒3?落日芙蓉煙裊裊,秋風桂樹露團團。勝游寂寞前朝事4,誰見吹簫駕彩鸞5?
——[明]文徵明《瓊?cè)A島》
1海上三山:相傳海上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2瓊臺:即瑤臺,神話中的神仙住處,有十二層。迥:遙遠。 3玉宇寒:蘇軾《水調(diào)歌頭》:“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4前朝:指1271年忽必烈建都于大都(今北京)的元朝。5吹簫駕彩鸞:《列仙傳》載秦穆公時有蕭史善吹簫,后與其女弄玉結(jié)為夫妻,共乘鸞鳥成仙而去。
中國古代園林的原始設(shè)計藍圖,來自于對神話仙境的想象和仿造。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生活在海邊的祖先因無法理解那里頻繁出現(xiàn)的海市蜃樓奇觀,于是便想象那里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用金玉建成的宮殿,里面住著快活自在、無所不能的神仙。秦始皇、漢武帝于是在派人四出尋找都無結(jié)果的情況下,開始在京城中引水修池,并在其中積石堆土壘山,仿造仙境。他們的這一做法,以后又為歷代帝王所仿效,因此在各個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點,出現(xiàn)了格局幾乎沒有什么改變的園林山水構(gòu)筑模式。
詩人當年見到的瓊?cè)A島,就是這樣一處帶有神話色彩的園林景觀。因此他下筆就把瓊?cè)A島比作海上三山,說它遠遠望去就像女子頭上的環(huán)形發(fā)髻,島上的建筑好比云端中的天上的宮殿;又說傳說中的瑤臺并不遙遠,而人間的皇宮卻一片清寒(金元時島上有大寧宮、廣寒殿,所以詩人用“瓊臺”、“玉宇”形容);這種感受由于芙蓉、桂樹在落日秋風中被煙霧籠罩、晚露覆蓋而更覺突出;于是不禁令人陡生前朝勝事不再、成仙蹤跡難覓的無限悵惘。詩既記實寫景,又感嘆仙境虛幻,有超越一般贊美性題詠的獨到意境。
瓊?cè)A島所處北海,在今北京西城區(qū)故宮西北,最初由金朝大定十九年(1179年)浚湖堆建,取名瓊?cè)A。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改名萬歲山,也稱萬壽山。后來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在島上建喇嘛教白塔,故又有白塔山之稱?,F(xiàn)在島上建筑的基本格局是乾隆年間大規(guī)模擴建時定下的。其主要建筑除了山頂?shù)陌姿猓厦嬗杏腊菜?,西面有悅心殿、閱古樓(樓壁刻《三希堂法帖?95方)北面有漪瀾堂(仿鎮(zhèn)江金山江天寺造),東面則有乾隆皇帝“瓊島春陰”(“燕京八景”之一)御碑。
而瓊?cè)A島的所在地、如今的北海公園,更是一處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帝王宮苑,從金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這里有湖面浩瀚的太液池、構(gòu)筑精美的瓊?cè)A島,還有慈禧太后消夏的濠濮澗、清帝行宮畫舫齋、皇太子讀書的靜心齋、古代琉璃建筑珍品的九龍壁(雙面有龍,國內(nèi)僅存)和鐵影壁、五龍亭等著名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