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走,我也走,
我送阿哥到田頭……
這是一首流傳很廣,許多人會唱的民歌,而這首民歌就是來自傳統的中秋“走月亮”風俗。
月亮是地球的衛星,不停地圍繞著地球轉動;月亮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不過,距地球也有38萬公里。明月當空,如你仰望著一輪明月,迎著她走時,你一定會感覺到——月亮始終在你的前面,引領你前進,而中秋日迎著明月走被叫做“走月亮”,并被賦予了特殊的風俗意義。
“走月亮”也講做“踏月”。宋朝詩人朱之純《三山亭》詩注中講:
華亭每中秋之夜,有仙鶴下。婦女夜游,謂“踏月”。
“華亭”即后來的松江府,縣治即今上海松江區城廂鎮。華亭也以產鶴而聞名天下,西晉文學家陸機就是華亭人,他被處極刑時還“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這是多么浪漫的中秋之月,皓月當空,仙鶴起舞,婦女們結伴迎著月亮行走,她們在向月亮女神許愿和祈禱。
蔡云《吳覦》寫得更明白和精彩:
木犀球壓鬢絲香,兩兩三三姊妹行。
行冷不嫌羅袖薄,路遙翻恨繡裙長。
“木犀”就是桂樹,張先《桂花》詩:“此木玉中犀,更貯萬斛香。”《墨莊漫錄》:“浙人呼巖桂曰木犀,以木之紋理如犀也。”原來桂樹的木紋像犀牛角而被叫做“木犀”,后人不知,就在犀旁加木,而被寫作“木樨”。北京有個叫“木樨地”的地方,當年那里一定廣植桂樹。北方人把雞蛋、肉片、黑木耳合在一起炒成小菜,叫做“木樨肉”,這“木樨”是指蛋,因為蛋的黃色與桂花相近。中秋時節,桂花盛開,婦女們用桂花編成頭飾戴在頭上,三三兩兩結伴在月夜行走,初秋的寒風輕輕襲來,拖地的長裙已被秋露浸濕,但都擋不住婦女們“走月亮”的興致。
《清嘉錄·走月亮》中講:
婦女盛裝出游,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中秋是月亮滿圓之日,也是婦女們的節日,她們可以打破傳統的約束,結伴深夜外出,至雞啼而歸。
清光緒寶山人周兆魚《潛溪雜詠》:
芋魁大豆瓣香燒,玩月相邀夜漏分。
走過三橋風露重,涼痕怕涴藉絲裙。
作者原注:“中秋食芋艿、豆莢。婦女玩月,以走過三橋為例。”“走三橋”是江南元宵風俗,中秋“走三橋”倒是一特例。
上海的中秋“走月亮”風俗也是頗盛行的,她們必須迎著月夜趕到廟里去“燒斗香”(“燒斗香”已在2006年第10期作過介紹)。
清道光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中講:
斗壇向晚篆煙籠,玉鏡澄澄炯碧空。
巷口夜闌喧士女,三更猶到蕊珠宮。
作者也有一段注:
斗香之盛,蕊珠宮為第一。八月十五,竟日夜未輟也。然夜間蹤跡易淆,良莠不辨,茍有門戶者,往往以此為婦女戒。道光十六年,黃邑侯冕禁止夜游,數年來,此風稍息矣。
上海婦女中秋“走月亮”是通宵達旦的,以前上海只是一個普通的縣城,社會治安比較穩定。但是到了嘉慶、道光以后,上海已是一個“移民城市”,南來北往的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社會治安也相對差了,不法之徒趁婦女們中秋“走月亮”之際作奸犯科的案件越來越多。道光十六年(1836年),上海知縣黃冕就下令取締中秋“走月亮”活動,從此以后,上海的中秋“走月亮”風俗也漸漸消失。我童年的時候,每到中秋之夜,祖母就會叫我們迎著月亮走,她還神秘兮兮地對我們講,你們跟著月亮走,月亮會給你們指引方向;還說,你們可以向月亮許愿,月亮也會幫你們實現愿望,不過,你們千萬不能用手指點月亮,否則,月亮一生氣,會把你們的耳朵割下來。我的祖母離開我已經30多年了,她的這些話一直銘刻在我的心中——盡管我已經懂得,這些話是一種傳說或風俗。
太陽代表的是陽剛,而月亮則代表了陰柔。在月亮里住著一位漂亮而孤獨、寂寞的女神——嫦娥,于是到了中秋月圓之夜,江南和上海地區的婦女們還有拜祭月亮的風俗——齋月宮。《滬城歲時衢歌》中講:
月盈良夜坐憑樓,無限明輝霽遠眸。
庭院開尊延賞處,二分秋色到中秋。
“齋月宮”與中國的許多祭祀節日活動一樣,人們必須準備相應的食品作供品,祭祀活動結束后,這些供品又“返璞歸真”而成了人們的食品。所以,“齋月宮”也有兩層意義,其一就是拜祭月亮女神,其二就是賞月,吃一頓團圓飯。
“齋月宮”并不備“豬頭三牲”,也沒有規定的禮節和供品,一般僅一支清香,頂禮膜拜而已,不過有幾樣食品似乎是應該和必須準備的,那就是《潛溪雜詠》中講的“芋魁大豆瓣香燒,玩月相邀夜漏分”,所謂“芋魁”就是上海人講的“芋艿頭”,而“大豆”即是“毛豆子”。
清人《淞南樂府》中講:
淞南好,蔬果賽葷腥。芋香殊羊眼豆,蓮心鮮匹狗頭菱,美味飽園丁。
詞中講到的一些食品,現代人似乎已拎勿清了,好在作者加了注文:
芋之大者曰“魁”,小者曰“嬭”。羊眼豆,黃黑相間,層層圓暈,中如羊睛。蓮子,盛于南匯,白花更佳。菱四角者,名“狗頭”,取形似,即菱也。
“
”是“嬭”的古字,見《集韻·蟹韻》:“嬭,古作
。”而“嬭”又是“奶”的古字,這在任何一本字典里都能查到。“
芋”就是“芋奶”,今寫作“芋艿”。芋艿是塊莖植物,成熟后,地下的芋艿一般是一只芋艿頭(即芋魁)四周附生許多芋艿(即芋奶)。“羊眼豆”是扁豆的一個品種;“狗頭菱”即長有四只角的菱,即上海人講的“紅菱”或“嫩菱”,可生食。中秋時節,正是芋艿和毛豆新上市的季節,猶如民諺所講的“立夏嘗三鮮”是指立夏到了,人們可以品嘗到新上市的蔬果一樣,中秋節到了,人們也可以品嘗到新上市的芋艿和毛豆了。但是,中秋節是一個很特別的節日,中秋節吃芋艿、毛豆就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風俗意義。芋艿是塊莖植物,長成的芋艿一般是中間一只很大的“芋艿頭”,四周圍著許多的“芋艿仔”,芋艿頭猶如一位偉大的母親,而芋艿仔則象征母親養育的眾多兒女,這不就是寄寓著一種多子多孫、闔家團聚的意義嗎?!“毛豆”又與“毛頭”諧音,在滬方言中把男孩叫作“毛頭”,更小的叫作“小毛頭”,婦女們中秋吃毛豆,就是一種祈子風俗,希望能生育很多很多的“小毛頭”。
中秋也是新鴨上市的季節,中秋節吃鴨子芋艿湯也是一種“嘗鮮”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