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度利潤銷售法
適度利潤銷售法,就是當鱉(甲魚)長到一定規格后,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進行核算有適當的利潤,就馬上出售,不同于傳統的等到銷售旺季賣高價的銷售方法。如某鱉場溫室養殖了10萬只鱉,到初夏6月出溫室時,占總量30%的鱉重量在400克左右,達到上市規格。經過核算,每公斤成本為30元,而此時的市場價格為39元,乍一看,這個價格是低了點,但核算后每公斤還有9元的利潤,這時就可以賣。如果不賣,這批鱉移到室外池塘,養到年底可長到600克以上的大鱉,除去死亡率,產量也增加了不少,此時,就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如價格高于39元,自然可獲得更高的利潤。二是如價格降到每公斤39元以下,而同時其他的鱉也都長到了400克以上的商品規格,這無疑增加了銷售壓力。即使能賣掉,總體效益也不一定會高,特別是一些資金短缺的養鱉企業,如果到年底價格不好又要還債,就會虧本銷售。
2.零售批發結合法
這種銷售方法很適合規模在5萬只鱉以下的小型鱉場。即平時不管要貨數量多少,規格如何,只要價格好,有人要就零賣。當然這種銷售方法要和養殖中的分養相結合。也可采用逐漸養成法,就是通過多級分養把大規格的鱉集中到幾個池養,提前銷售。而到價格呈下降趨勢時,只要規格適合,哪怕稍低于市場價格也馬上出售。如甲乙兩個鱉場,2005年各養了3萬只鱉,兩場的成活率與產量都一樣。其中甲場每100只鱉在平時以每公斤50元的價格零售出40只,到年底時剩下的鱉都長到了500克的規格,而市場批發價格跌到了每公斤40元,并還有下跌的趨勢時,就以每公斤38元的價格出售。乙場平時不零售,到年底第一批占總數60%的鱉與甲場在同一天以每公斤40元的價格批發,第二天價格驟然降到每公斤36元,也只好把其余的40%全部賣掉。最后我們來計算一下兩場的比較效益,以100只鱉為例,按每只鱉500克計,甲場比乙場多賣220元。
3.超市銷售法
鱉的質量好的品牌養鱉企業,可將產品包裝后到各大城市的超市出售。由于超市銷售不同于鱉場零售,它不但要求產品質量好,還需天天送貨上門。這樣不但可以為自己的產品打廣告,也可通過超市這個窗口獲得消費者對自己產品的反饋信息,進一步提高產品的服務質量,為創名牌打基礎。
4.優質服務促銷法
有些地區的消費者對鱉的營養和美味比較了解,但苦于不會宰殺和烹飪,或宰殺起來費勁,所以就產生了想吃不想買的現象。此時如能在現場幫助宰殺的同時再提供一份烹飪方法的說明書,就大大方便了消費者。而這些服務往往是增加鱉銷售量和提高自身品牌的最佳方法。(遼寧 戴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