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美國《波士頓環(huán)球報》上講了關于英國職業(yè)劊子手艾伯特·皮埃爾普因特的故事,他是英國執(zhí)行絞刑人次最多的劊子手,共絞死過435人(也有說450人的),“二戰(zhàn)”后因為受蒙哥馬利欽點絞死了200名納粹戰(zhàn)犯而出名。他1956年辭職,1992年去世。
這樣的場面和劊子手的職業(yè),都好像從中世紀來,出現(xiàn)在報紙上顯得突兀又讓人不舒服。之所以講述這個故事,是因為據(jù)說為薩達姆執(zhí)行絞刑的劊子手曾到英國討教過絞刑技術,學習的對象正是皮埃爾普因特先生。
艾伯特·皮埃爾普因特出生于劊子手世家,父親與叔叔都是絞刑師,他在11歲寫“我的理想”這篇作業(yè)時就宣布了要當一名職業(yè)劊子手。他1933年入行,特點是果斷、精準,技術超群。他行刑前只對死囚說一句“請跟我來”;能夠目測囚犯的身高和體重設計絞索長度,既不會太短而慢慢扼死囚犯,也不會過長將頭勒掉。他創(chuàng)造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紀錄。
1945年他受盟軍元帥蒙哥馬利邀請,到德國對紐倫堡審判后的納粹戰(zhàn)犯執(zhí)行絞刑。蒙哥馬利請他出馬的原因是:看不慣美國人總是半小時一小時都搞不定一次絞刑,要讓人看看英國方式“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皮埃爾普因特要在一星期內(nèi)絞死13名納粹分子,可通常一次絞刑要準備兩天。他和盟軍助手在遠處觀察囚犯,助手逐一介紹他們的姓名、職務、軍銜、罪行……皮埃爾普因特打斷他:干這行,我們需要的只是高度、重量,別的什么都不需要。
1974年他寫了自傳《劊子手:皮埃爾普因特》,坦陳他對劊子手、死亡、死刑制度的看法。“當我走進行刑室,我把皮埃爾普因特這個人留在外面”,“劊子手的首要素質(zhì)是尊重死囚,讓他們快速但有尊嚴地死去”,“死囚已經(jīng)為他/她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在行刑后,他們是清白的”,“我絞死的人中沒有一個表示懺悔,死刑沒有什么作用”……作為一名劊子手,皮埃爾普因特只有麻木的感受力,寫出的自傳干巴巴沒什么文采,但基于他的身份,好像說話的時候嘴角有星星點點的鮮血,這些觀點都顯得特別鏗鏘有力。
《名人死亡詞典》上有幾個死在刑臺上的名人,他們臨終的話都是絕對要記錄的逸聞: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皇后在斷頭臺前說:“人民沒飯吃,何不吃蛋糕?”荷蘭女間諜瑪格麗特·澤勒對執(zhí)行槍決的劊子手說:“先生,謝謝你。”圣女貞德在噼啪燃燒的柴堆之上本能地喊:“快潑水!”
皮埃爾普因特筆下也有幾句說了讓人“喜聞樂見”的話。他絞死的第一個人說的是“加油”;還有一名納粹軍官說:“我始終想見到您,皮埃爾普因特先生,但不該在這種情景下。”可沒人關心劊子手都說了什么,干了什么。皮埃爾普因特會親自為死囚凈身寬衣,會在囚犯上絞架之前,幫助手腳被捆住的他們喝一杯咖啡或抽一支煙,絞死納粹分子時他因為盟軍少給了一副棺材而大發(fā)雷霆。他像自傳里寫的一樣,恪守一套劊子手的職業(yè)道德。如果只把死亡當成產(chǎn)品,僅追求速度,那也沒什么意思。因為工具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差異,法國的斷頭臺劊子手夏爾·桑松干掉一個人只要兩秒鐘。
給薩達姆行刑的劊子手也許學到了皮埃爾普因特高超的目測法、利落的解套繩索動作,但那個視頻還掛在網(wǎng)上,可以看到薩達姆在被絞死前與劊子手和警衛(wèi)吵了起來,現(xiàn)場發(fā)出可怕的喧嘩聲,如果會阿拉伯語就能聽出劊子手喊出的什葉派穆斯林“送他下地獄”的口號,還有其他內(nèi)容的尖叫、狂喊。皮埃爾普因特在行刑時肯定不會這么干。就在前不久,薩達姆的弟弟巴爾贊也上了絞架,由于絞索過長,他身首異處。伊拉克的劊子手不僅沒學來皮埃爾普因特的職業(yè)道德,連技術也不過關。
(蔣子成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