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試驗:他在露天游泳池中,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觀察會有多少人去救他們,其結果耐人尋味。
在長達一年的試驗中,當白發蒼蒼的老人“溺水”時,累計有 20人前去營救;當孩子“溺水”時,累計有32人前去營救;而當妙齡女子“溺水”時,營救人員的數字上升到50人。
心理學家稱,這項試驗可以證明:人性中有自私的傾向。雖然同樣是救人,但是,在他們跳下水的那一刻,誰知道他們心里在想些什么?
這項試驗讓我想起一個發生在身邊的故事。一個人平時十分小氣,單位舉行募捐活動時,他都不愿意捐錢。但令人奇怪的是,最近,他和浙北山區的一名貧困學生結成助學對子,他爽快地捐出 1000元。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基于自己利益”的潛意識。說白了,許多人同時捐助一個人與獨自捐助一個人,當然是后者更有成就感。
人是“自私動物”,這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認識和利用“自私”,而不是逆“性”而為。
一座城市的郊區有一座水庫,每年夏天,都吸引大批游泳愛好者前去游泳。這座水庫是城市自來水工廠的重要取水源,為了保持水源的清潔衛生,自來水廠在庫區豎了許多“禁止游泳”的牌子,但效果并不理想,人們照游不誤。
后來,自來水廠更換了所有的這類標語,公告牌上寫著:“你家用的水來自這里,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請保持清潔衛生?!睆拇耍巴鶐靺^游泳的人少多了。
這個世界上需要無私奉獻,但事實上,生活中的許多事兒,常常因為只強調奉獻而沒有收到應有效果。
(楊明明摘自《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