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也自戀
那喀索斯是希臘神話里河神的兒子,在他出世以后,他的父母去請求神示,想要知道這孩子的命運如何。神說:“不可使他認識自己。”光陰茬苒,不知不覺那喀索斯已經16歲,成長為一個英俊瀟灑的少年。他的父母因為記住了那句神示,一直不讓他看見自己的面容形象,所以那喀索斯并不知道自己長得什么模樣。一個名叫厄科的女神深深地愛上了他,但是當她向那喀索斯表達她的愛意時,那喀索斯拒絕了她。從此以后,因為傷心,她整天藏在山洞和峽谷里,只有聲音在山谷中不斷回響。“厄科”就是“回聲”的意思。女神們同情她的遭遇,詛咒那喀索斯:“但愿他有朝一日愛上一個人,卻永遠也得不到她的愛!”
有一天,那喀索斯到林中打獵,他發現了一片清澈的湖水。那喀索斯又熱又渴,便來到湖邊,俯下身去準備喝水。突然他看見了水中的影子。這影子是那么美麗:一雙明亮的慧眼,紅潤的雙頰,象牙似的脖頸,微微開啟的朱唇,嫵媚的面容,宛如出水芙蓉。那喀索斯馬上喜歡上了水中的倒影。
他就這樣在湖邊流連,頻頻望著湖中的影子,不覺得累,也不覺得餓。一天又一天,他不吃也不喝,痛苦異常。漸漸地,他的青春活力枯竭了,終于倒下了。幾天后,在那喀索斯倒下的地方,長出了一株嬌黃的水仙花,它斜生在岸旁,晶瑩的湖水清晰地映照出它美麗的影子。它就是那喀索斯的化身。今天,在希臘,水仙花就叫那喀索斯。
要命的畫像
自戀從古到今在世界各國都存在著,我國當然也不乏其人,明代女子馮小青就是這樣一個人。
馮小青自小生得秀麗端雅,聰穎伶俐。16歲時嫁給富家少爺馮通為妾,為躲避潑辣橫蠻的夫人,居住在西子湖畔孤山的一座別墅。一日,一直病病懨懨、情緒低落的小青,忽然有了幾分精神,她對老仆婦說:“立刻請一位高明的畫師來為我畫像,不惜金錢多少!”畫師請來后,馮小青仔細描了妝,穿上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樹下,讓畫師為自己畫像。畫師仔細畫了兩天,終于畫成了小青倚梅圖。小青接過畫看了一會兒,轉頭對畫師說:“畫出了我的形,但沒畫出我的神!”
畫師是個十分認真的人,接著又開始重新作畫。這次,費了兩天時間,畫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像。馮小青對著畫審視良久,仍然搖頭嘆息道:“神情堪稱自然,但風態不見流動!”
于是,畫師只好重新給小青畫像,用了四天時間終于把畫畫成。這幅畫中,小青倚梅樹而立,生動逼真,幾乎是呼之欲出。馮小青重金酬謝了畫師,然后請人將畫像裱糊好,掛在自己的床邊,天天呆呆地望著畫中的自己,似乎在與她作心與心的交流,從此每日與自己的畫像為伴。她把這種日子寫成了一首詩:
新妝竟與畫圖爭,
知是昭陽第幾名?
瘦影自臨春水照,
卿須憐我我憐卿。
最后她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時刻,仍然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對自己的畫像拜了兩拜,禁不住大聲慟哭,終于氣絕身亡。那年她還不滿18歲。
如何認識自戀?
自戀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人有自戀的天性。法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拉康以“鏡像階段”理論來解釋自戀。他分析,6-18個月大的孩子還無法辨識自己的鏡中像。隨著長大,孩子認出了自己鏡中的形象:“那就是我!”這一刻,孩子心中充滿了狂喜。在拉康看來,當鏡前的孩子將鏡中像認作自己時,他將光影的幻象當成了真實——混淆了真實與虛幻,并由此對自己的鏡像開始了終生的迷戀。因此,人生本身就是一個自戀的過程,對自己的愛貫穿始終。
拉康認為,幼兒在鏡像中獲得的形象,是一個“理想之我”,后來人們都以這個形象作為自我認同的基礎。這是因為人們總是感覺自身是有缺陷的,想要藉由鏡像所提供的形象來實現自己期望成熟的目的。換句話說,鏡像認同乃是一個“從不足到期待”的過程,人們藉此將并不完整的身體透過鏡像所提供的幻覺形象延伸為完整的形象。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的康敏可以說是把自戀發展到極致的典型。康敏自夸為百花會中群芳之冠,是因為她在無數男子眼中都看見了對她姿色的傾慕,這些英雄好漢因此都是她的鏡子,印證了她是漂亮的和值得被愛的這樣的自戀信念。當喬峰竟然對她視而不見時,康敏這種把英雄好漢視為鏡子的期望就遭到破壞。她轉而認為“不是我不夠好,是他有問題”,是喬峰這個鏡子有問題,喬峰是假正經,是偽君子。
男性比女性更自戀?
在一般人看來,自戀似乎是女性的專利,其實不然,只是男人的自戀和女人的自戀有所不同而已。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路邊擺一面鏡子,然后觀察誰會照一照。結果是:男人比女人更喜歡照鏡子。奇怪嗎?其實這是一個事實。現實生活中,男人會在櫥窗、車窗、電梯、玻璃門,甚至是路邊的水洼里,去端詳自己。
一般而言,男性自戀者常表現為習慣自戀和思維自戀,如喜歡我行我素,固執己見;而女性自戀者更多的表現為情感自戀和儀表自戀,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小青。
(李錟摘自《大科技·百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