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喜歡依照智力水平將蕓蕓眾生分成兩種人,一是智者,一是愚者。我認為這樣劃分并不全面,因為,小時候在家里從媽媽那聽到的龜兔賽跑的故事,在學校從老師那聽到的“愚公”和“智叟”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智力水平高的一方不但沒有得到人們的肯定,反而成了反面教材,受人譏笑。事實證明,僅僅憑借智力水平來區分智者和愚者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要看人們的后天努力,看是否能及時地采取行動,并且能持之以恒。
有這樣一個故事:前面大路小路縱橫交錯,猶如一張理不清的“網”。一個“智者”走到這張“網”跟前,很優雅地舉目四望,一邊慢騰騰地整理著眼鏡,一邊自言自語地說:“我要找出一條捷徑來”。一個“愚者”也走到“網”跟前,看了一下,就果敢地邁步向“網”中走去,一邊走一邊確定著目標。幾天后,“愚者”回來了,筋疲力盡,傷痕累累,但是他很欣慰,因為他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走的路,盡管那條路上灑著斑斑點點的汗水和血跡。而那位“智者”依然站在原地,依然優雅地左顧右盼,慢條斯理地說著:“我一定要找出一條捷徑來”。
在這個故事中,“智者”的智力水平再高卻無所作為,“愚者”的智力水平再低卻有所收獲。
這里還有一個故事:一位世界水平的保險界營銷大師,在他就要退出營銷生涯時,召開了一場告別大會,業內的5000多位精英慕名參加。當許多人問他有沒有營銷秘訣時,他面朝觀眾,笑而不答。這時,全場燈光暗了下來,從會場一邊出現了4名彪形大漢。他們合力抬著一個鐵架,鐵架下垂著一只大鐵球。當現場的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時,鐵架被抬上了講臺。那位大師走近鐵架,伸出手朝鐵球敲了一下,鐵球沒有動。隔了5秒,他又敲了一下,鐵球還是沒動。于是,他每隔五秒就敲一下。這樣如此持續不斷,鐵球還是動也不動。臺下的人開始騷動,有人開始離場,而營銷大師還是有節奏地敲著鐵球。人越走越多,留下來的所剩無幾。經過了大約40分鐘的不斷敲擊,大鐵球終于開始慢慢晃動了,而且不管有沒有人的敲擊,鐵球始終沒有停下來。最后,這位大師面對剩下來的幾個人介紹了他一生成功的經驗:做事情不要怕重復,持續地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樣積少成多就能取得輝煌。
每個人都想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成功,不管是追逐利益,還是向往功名,或是純真的愛情,對年輕人來說,這些都可能產生巨大的誘惑。因為我們年輕,我們什么都沒有,所以我們對什么都有著一種新鮮,有著一種癡迷。有的人將這種新鮮和癡迷轉換成了動力,用埋頭苦干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有的人則被這種新鮮和癡迷蒙住了眼睛,在夸夸其談中消磨著時間和精力。
智者會審時度勢,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愚者往往瞻前顧后,只說不做。于是,在實際生活中,這兩種人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智者得到的是收獲,愚者得到的是遺憾。
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意思是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只說不做,等于等著天上掉餡餅,等著空想變成為現實。只有將想法付諸于行動的人,才會有機會真正體會到收獲的快樂。
看來,“智者”和“愚者”不僅僅需要天資的聰穎,更需要后天的努力。這就是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