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著名作家
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的與后來有關的事情很少了,上一年級時重重摔了一跤,跌掉了許多童年記憶。小學時的我,基本上是無聲無息的,四年級以前一直是個悶嘴葫蘆,幾乎所有有關的人員中,只有外婆重視我,特別疼愛我,外婆在臨終前還在向我大舅舅要一點錢,說要給她的“心頭肉”,心頭肉就是我。外婆雖然早就走了,但她的疼愛,陪伴我一輩子。文革中的一段時間,不用讀書,我有了放開自己的機會,喜歡帶著比我小一點的男孩女孩出去亂玩(開個玩笑,我的一個短篇小說《我們的戰斗生活像詩篇》中的三姐妹或許就是我一個人分解出來的)。可能大家覺得我性格比較內斂文靜,其實也許是假象,或者是表面現象,或者是一個人的兩面性,我小時候和長大起來后都有許多大膽的作為,說出來也不比男孩子差。后來就跟著大人全家下放了,在江浙交界的地方,叫桃源公社。我們人在江蘇的桃源公社,但上街卻上到浙江的烏鎮,因為烏鎮離我們更近。在農村我們還不夠勞動的年齡,卻喜歡勞動,就一邊在農村學校念書一邊勞動。再后來到縣中上高中,父母也相繼調到縣委,1974年縣高中畢業后,我又一個人遠行——不是遠行,很近,就在縣城附近的一個公社,吳江縣湖濱公社插隊,這里也和桃源公社一樣是半農半桑地區。但這次是一個人下鄉了,不是遠行也是獨行。在農村賣力地勞動,還入了黨,一邊記日記說要扎根農村,一邊也在想著什么時候能夠上調。再后來就考大學,沒頭沒腦的,考大學的前天晚上還去看電影,看的是《征途》,內容早就忘記了。回來被哥哥罵了一頓,父母倒沒罵。成為江蘇師范學院(現為蘇州大學)中文系77級的學生。
一個人在農村插隊時,環境差,條件差,內心卻是敏感的,思想是活躍的,但沒有書看,也沒有人交流,只有到寫作中尋找精神安慰。所以那時候就開始練習寫作。在勞動之余,在筆記本上寫一些古詩詞,也寫過一個所謂的“長篇小說”,但從來沒有投寄過,那時候也根本不知道往哪里寄稿,甚至沒有投稿這樣的概念。真正的寫作開始于大學二年級,開始寫短篇小說,投寄過幾篇,大約到第三或第四篇的時候,就被《上海文學》錄用了,那是1980年第九期,一個短篇小說《夜歸》,寫的是從農村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對自由的渴望。
這是我寫作生活的正式開始。三年以后我離開了蘇州大學,到江蘇省作協當了專業作家——這就是我的簡單成長和寫作的道路。
我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寫作,一直堅持以小說為主,頭些年主要寫短篇,到1985年發表第一個中篇小說,1987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褲襠巷風流記》,以后仍以小說創作為主,也寫過散文隨筆以及電視劇等。
經常有人會問,寫作能給你帶來什么?我總覺得,我是因為喜歡寫作而寫作。寫作可以給我帶來許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快樂。寫作對我的意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這話可能比較通俗,但事實就是如此。也有人問寫作是不是我關照生活的最好方式,我想說,它不一定是我關照世間的最好方式,但它一定能給我帶來愉悅。
我在大學期間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我比較喜歡托爾斯泰、海明威等。另外,在我小的時候,書很少,早年的《紅旗譜》、《青春之歌》、《歐陽海之歌》、《艷陽天》等作品都給了我很大的影響。他們對我的寫作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滲入到骨子里。在我重視閱讀書籍的同時,我更重視閱讀生活這本大書,所以,我雖然留校三年后就進入了專業創作,工作經歷簡單,但生活的經歷并不單調,因為我時時刻刻關注、感受著豐富多彩的生活。
在成為一個專業作家以后,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寫作,記得年輕的時候最多一天可寫一萬字,現在一天大概兩三千字。這么多年來,為了寫作,為了將寫作堅持下去,我一直堅持記筆記的習慣,點點滴滴地記錄下在生活中看到、聽到的與寫作有關的任何內容。這些筆記對我的創作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我覺得,前輩作家的影響和自己童年少年生活的影響,都是形成我創作風格的重要原因。地域性的藝術視角也是來源于生活的影響和對生活的感悟,我在蘇州寫作的最大感受,就是我是一個蘇州人,我與蘇州是融為一體的。
經常有人說我的創作風格比較內斂,我想這可能屬于藝術追求的個人品味,也可以說是一種小說的觀念。說到小說觀念,它是一直在變化著的,直到現在還在變化,所以很難說清什么是我的小說觀念。我曾經覺得小說可以寫得很清淡,要淡而有味,我也曾經一直這么寫,但是現在我也在懷疑這種觀念,一方面我的小說仍然是屬于清淡的,但另一方面我始終在懷疑,也始終在動搖,我覺得我近期的小說發生了某些變化。從前我曾經認為寫小說也應該和人生一樣比較隨緣一點,至少要做出和達到隨緣的效果,現在我也懷疑這種觀念。我過去覺得寫小說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感覺什么也沒有,但其實是有些什么的,只是這種想法得不到許多讀者的認同,如果讀者知道你的小說里什么也沒有,他們為什么還要來讀你的小說呢?
我寫作的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織的一張網,我既生活在一個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古城,又習慣現代意識的思維。在現代的寫作中,信息壓力很大,但這就是信息時代,你想躲也躲不過各種各樣的信息,生活中的事情超出想象時,只能讓我感嘆生活的了不起。所以我所理解的生活和文學的關系,就是寫作者要敏感、用心、藝術地學習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可能有文學。同時,作家還應該堅持自己的精神立場,而我的精神立場,則在我的小說中體現出來。
過去多強調作家關心現實,關心社會,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同時我覺得作家也應該關懷自己,我想,作家對自己的關懷,就是要盡量讓自己在物欲的社會中保持平心靜氣。
我經常覺得自己的作品不能讓自己滿意,就是所謂的寫砸。雖然寫砸這個詞比較含糊,對我來說,自己不太滿意的,都算是寫砸了,所以就比較多了。其實關鍵不在于寫砸后的感覺,只怕明明寫砸了自己卻不覺得,那就無可救藥了。
還想再說一點,我對小說的態度,也就是我對生活的態度,既無可奈何,又溫婉諒解。我對我自己的創作的理解,就是始終不溫不火,慢慢進步,中間也許還退幾步,但無所謂,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寫,還會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