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女孩斯黛芬妮·瓦格納,最后登陸MySpace的日期是2006年9月29日。此前一個月,萬圣節的夜晚,她被人扼死。一邊是MySpace上清秀恬淡的綠衣少女,一邊就是現實中陰慘冰冷的尸體,線上線下一條如此鮮明鋒利的生死疆界,讓人有說不出的恍惚之感。
19歲的男生柯克·斯通,開車與一輛大拖車迎頭相撞,當場死亡。他的MySpace上還播放著激烈的電子樂,他說自己剛交了一個漂亮的新女友,“派對即將開始”。
當愛莉森·寶兒的尸體被從俄勒岡的一個山谷中拖出時,警察說她是爬山時不慎掉入山谷,溺水而亡。此前一天,20歲的她還在MySpace上談論著最新的樂隊、最時髦的手機,為看一部新電影而興奮不已。
“我的死亡空間”是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另類社交網站,就像中國地獄里的書記官,專門搜集MySpace——美國最大社交網站上的死者名簿,并引人們進入他們生前的MySpace頁面。MySpace是美國青少年文化大本營,里面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年輕人的死亡未必離奇,但常常是恐怖、悲哀甚至愚蠢的。自殺、謀殺、酗酒、吸毒、車禍、火災,種種的意外,一個個浪費了的生命,給生者以極度的震驚。
其實,“數字墓地”、“虛擬殯儀館”、“網絡紀念堂”并非新鮮概念,但Mydeat hspace的特別之處在于,這里是死者生前親自布置的空間:他們喜愛的歌還在播放,他們的文字還在那里,頑皮的照片,派對上的惡作劇錄像,遺落在日常里的淚與笑,一切屬于年輕世界里的繁華喧鬧……只要家屬不請求撤除,這些字節會一直保存在MySpace的服務器上。只是他們最后的登陸日期會一直定格在某日某時,永不更新。一個個戛然而止的人生,但他們的靈魂似乎還深鎖在虛擬空間的深處,愛他們的人時時可以回來探訪。誰忍心抹去這鮮活的生命痕跡呢?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或許,紀念死者更好的方式是記住他們的生,而不是執著于他們的死。”
Mydeat hspace上有一張觸目驚心的“死亡地圖”——一張詳盡的美國地圖,黑色墓碑代表死者,紅色惡魔代表謀殺者,他們都在MySpace上有自己的主頁。Google衛星地圖可以直接探測到死亡現場,幾乎每個州鎮都密密麻麻布滿了黑色墓碑。隨鼠標移動,一張張年輕的臉就在你眼前晃過:“德斯拉·斯科特,19歲,吸毒過量”;“馬特·赫斯汀,30歲,捉浣熊時摔落樓梯頭部墜地而亡”;“阿曼達·雪芙,19歲,死于腦動脈瘤”……
中國雖沒有MySpace這樣大型的社交網站,也沒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互聯網上的數字幽魂,但久已無人打理的“僵尸博客”中,恐怕也有不少是因為生死變故而荒蕪了的。
博客“鼠尾草”的主人原曉娟原是《時尚》旗下《美食與美酒》的主編,身患癌癥后,她的博客從葡萄美酒變成了病床日記,鼓勵自己,亦幫助別人,種種對生命的反思,讀之令人感佩。她去世之后,她的博客仍然活著,前來憑吊的人絡繹不絕,點擊率已達到四百多萬。評她為“全球最佳博客”的《德國之聲》電臺報道說:“‘鼠尾草’代表著中國社會追星逐月、透支生命的一代,在極速發展的社會里,耗盡生命的火焰,并在一場疾病的打擊下,粉碎了浮華的幻象。”
“密斯張三”是另一個傳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碩士,年僅23歲。她的博客“上演孟母三遷”文字聰慧清麗,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女孩子。只要稍微Google一下,就能搜索到她在網絡上散落的各種痕跡。豆瓣網上還記錄著她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寫過的文字……從她的文字里,一點看不出是一個絕望的人,但“博”在人亡,重看舊文,才發覺充滿了死亡的氣息。
若有一條線索,將這些博客連在一起,何嘗不是一份“死亡地圖”,一處處都是說不盡的蒼涼故事?
Mydeat hspace26歲的創辦人曾經解釋自己的動機是提醒生命的無常,為年輕人敲響警鐘,珍惜生命。他認為,理解今天的年輕人如何在網絡上談論死亡,或許能幫他們建立一些抵御機制。但是,Mydeat hspace始終讓人感到不安,每天都有無數封電子郵件痛罵他“變態”、“邪惡”。
人類對死亡有天生的好奇心。2004年,英國曾經公開過一份報告,解釋英國人為什么會對戴安娜之死那么瘋狂。研究者把這種大眾性的盲目悲傷叫做“哀悼癥”——人們硬是與一個陌生的死者建立一種并不真實的情感聯系,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他們真正哀悼的是自己內心的悲傷。
他們也許大都抱著善意而來,但這樣的善意,就像看悲情電影,躲在一個黑暗的世界里,小小憂傷低回一番,走出之后,毫發無損,重新肯定生之樂趣,知道活在當下是多么幸福。
(徐朝暉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