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更喜歡“三清團”
“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0分鐘,面試還沒有開始。我們就那么坐著,面面相覷,直到有位工作人員小聲嘀咕,‘那個本科也是清華的同學怎么還沒來’,我們才恍然大悟。”提起去年剛開始找工作時的這次經歷,李飛已經由當初的錯愕與憤懣變成了今天的平靜。“最后還是那位遲到的同學拿到了那家單位惟一的offer。其實很多單位都是這樣,他可能不明說,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們更喜歡‘三清團’(本科、碩士、博士均在清華就讀的學生)。”有李飛這樣經歷的求職者近幾年來實在不在少數。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在把最高學歷的要求逐步升格成碩士甚至博士的同時,也越來越看重應聘者的“第一學歷”:因為本科不是“211”,簡歷被擱置一邊;因為“第一學歷”是中專,念到了博士應聘教師還是屢屢被拒……
《視野》點評:看來,很多人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到“英雄不問出處”的包容,“出身不好”仍然妨礙我們爭取幸福的機會。
“這不是坑人嗎?”
現在本來應該是高校畢業生懷揣畢業證書高高興興開始在用人單位上班的日子,但首都經貿大學有161名學生不得不作出另外的選擇。該校已有近20名學生選擇了拿結業證離校,有140多名學生選擇了“延長學籍”,再讀一年“大五”。因有“掛科”未修滿學分,他們不能畢業。這一結果引起了一些“再掛科”學生的強烈不滿。“學校平時管理不嚴,不多提供幾次補考機會,到畢業‘清考’時突然發難,這不是坑人嗎?”一些不能畢業的學生抱怨學校的制度不合理,而校方的說法是為了履行大學的職責,不能把不合格的學生送到社會上去。
《視野》點評:學生吊兒郎當,學校漫不經心,雙方總是對不上眼,但又不從自身找原因,一對冤家啊!
臺校也想“北伐”
由于臺灣今年聯考的生源比去年減少近1萬,因此大學招聯會可能把錄取分數線降到最低,以便很多學校不至于關門。大學招聯會的底線是多少呢?文科的5門,或理科的6門,加起來夠60分就行。陳水扁為了拉選票,瘋狂地批準新建大批院校,還讓一些專科院校升為本科院校,大學數量翻了幾番,因此島內高校便出現了“粥多僧少”的局面。臺北市補教協會總干事張浩然就說,這樣下去學生想落榜都很難,臺“教育部”應有配套措施,例如開放招收大陸學生,不能任由這些學校倒閉。
《視野》點評:這種門檻的降低并不總意味著親和與平等,相反是一種對大學精神高度的削平。
“禁”字不易
為了浪漫,為了自由,為了安靜,當校園廣告欄貼滿校外租房廣告時,當越來越多的小“夫妻”手牽手出現在居民菜市場時,大學生校外租房,已經不僅僅是個別學生的私事兒,而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甚至在某些學校,租房的學生已經達到了10%。最近,教育部一紙禁令,要求大學生不得在外租房。面對“禁租令”,不少高校感到“執行起來有困難”,原因之一是絕大多數高校都沒有把學生是否一定要住校寫進校規,“無法可依”。而另一些大學學生工作人員認為,因為教育部目前已經不再限制大學生結婚,因此學校對于學生校外同居等行為在管理上“比較回避”,對于學生的個人生活,學校不好干涉,只能“依法辦事”。
《視野》點評:讓大學生有選擇的自由,有行為的權利,有自己承當的勇氣,總之,讓他們自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