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幸福的生活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
二是有事做。
三是能愛人。
有希望
亞歷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禮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給了甲一大筆錢,給了乙一個省份,給了丙一個高官。他的朋友聽到這件事后,對他說:“你要是一直這樣做下去,你自己會一貧如洗。”亞歷山大回答說:“我哪會一貧如洗,我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偉大的禮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
一個人要是只生活在回憶中,卻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經開始終結。回憶不能鼓舞我們有力地生活下去,回憶只能讓我們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監獄。
有事做
一個英國老婦人,在她重病自知時日無多的時候,寫下了如下的詩句:現在別憐憫我,永遠也不要憐憫我;我將不再工作,永遠永遠不再工作。
很多人都有過失業或者沒事做的時候,這時他就會覺得日子過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虛。有過這種經驗的人都會知道,有事做不是不幸,而是一種幸福。
能愛人
詩人白朗寧曾寫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對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蘇醒。”
生命中有了愛,我們就會變得謙卑、有生氣,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著我們去完成。有了愛,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變得萬紫千紅。
最完美的禱告,應該是:“主啊,求你讓我有力量去幫助別人。”
當一個人擔負起為公眾服務的職責以后,會遇到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這就是他不再只屬于他自己,也不只屬于他的妻子和家人,他開始屬于大眾。這不是口頭的漂亮話,而是真真實實的生活。
外科醫生不能因為家里有宴會,而拒絕給病人緊急開刀。
警官不能因為想在家里休息一個晚上,而拒絕去調查一件突發的罪案。
政府的高級官員不能因為想跟家人在一起,而拒絕做公務上的旅行。
牧師也不能因為已經計劃好和妻子兒女郊游,而拒絕教友的請求,安慰憂傷的人,探望有病的人。
因此一個向大眾提供服務的人,他的生活的確面對十分重大的壓力,毫無情面可講。
信心
痙攣來的時候,患者有種種不同的應付方法,有的方法十分有趣。
班尼斯特醫生說在身上掛一塊小磁石,可以消除痙攣。
漢普郡有位家庭主婦,把一小袋軟木塞放在床上,來防止抽筋。倫敦有個人說,可以用大酒桶的塞子,效果更好。
有的人用一圈水牛角,或者把紅繩綁在腳趾上,或者用海獅牙齒磨的粉、鱔魚的皮、河馬的牙齒。用過的人都說他們的方法有效。
讀這類的文章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社會相信魔法和符咒的日子,不過也指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要是我們相信一件事物對自己有用,它就會真的有用。因此我們可以明白另外一件事,這就是:只要能醫好你的心,就能醫好你的身體。
生活的確靠信心。要是心里相信不能做一件事,這件事便永無完成之日。要是一開始就堅信可以完成,事情等于做好了一半。因為心里有了信心,身體就會跟著去完成。
工作
大衛·謝潑德在他寫的一本談教牧經驗的書中,提到一位牧師回去探望他原來主持的教會。一位女信徒看見他后對他說:“自從你離開以后,這里的教會興旺得很。”對這位牧師來說,這應該是他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贊賞。
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事都抓在自己的手里,認為只有自己才做得好。
不把工作分給自己的下屬,是對他們的不信任;這等于把應該給他人工作的機會,或者把別人很想做的工作,攫取了過來。要是一件工作變成了獨角戲,這件工作離失敗已經不遠了。一個領袖要是有智慧,應該懂得把工作分出去;他的責任不是什么都抓來自己做,而是訓練別人和他一道做。
任何一種新意見提出來,總有人喝彩,也有人取笑。
其實,正確的態度只有一種。
往興高采烈的人頭上潑冷水是一種罪。
要是看見人家充滿青春活力,熱情洋溢,你就覺得不耐煩,看不起他,這是一個人真正老了的表現。
有些人專愛道人長短,批評的器官好像特別發達,長于挑剔人的短處,卻很少看見人的好處。他們喜歡說人壞話,很難說人家一句好話。批評應該遵守一個基本的原則:你沒有權力批評別人,除非你能做得好過他,或者愿意幫助他把事情做得更好。
也就是說只有自己決心把事做好,或者愿意幫助人去做好的,才有權力批評。
母親
母親永遠工作不倦。
要是讓男人去做母親一天的工作,一定會罷工,會累死。
母親通常天剛亮就起身,忙著在八點鐘以前,把一家大小送上學,送上班,到深夜她仍在工作。
八小時的工作制,超時的工作津貼,做母親的從來不問。一家大小需要她一天做多久,她就做多久。
做母親的從不為分內分外的工作爭辯。
工廠里常常會為了分工不清而爭吵,因此每個人做的事劃分得清清楚楚。母親呢?她是廚子,為大家準備飯菜;又是管家,替大家整理床鋪;她清潔打掃,她洗燙,又為大家端飯上桌,洗碗洗碟;我們生病她護理;孩子有煩惱她安慰;她教育子女,監督功課;她照顧小心靈學習真道;子女做錯了事,她管教。她是全家大小的朋友,也是我們愛的人。
做母親的從來不因做了分外的事而抱怨。什么地方需要她,她就去什么地方工作。
羅馬天主教敬拜瑪利亞,奉之為圣母。我有時在想,尊敬圣母的目的只在表揚母親的地位和她的辛勞,若能著重其人性的一面,不淪為拜偶像,就更好了。
讓我們別忘記工作不倦的母親。
良方
我讀過一篇講獅子和馴獅的文章,十分有趣。
文章說有個年輕人到動物園找工作,他希望做一個馴獅師。這個要求已經是很不尋常,但他的理由更不尋常。原來他已經接近神經崩潰的邊緣,醫生告訴他惟一的治療方法,就是去找一份高度緊張的工作,讓他可以忘記其他的恐懼。因此他才來申請這份最危險的工作。這位年輕人后來成了一位相當出名的馴獅師,他的毛病也好了。
解除神經緊張的方法,是去處理需要神經緊張才能解決的問題。
減輕自己負擔的方法,是幫助他人減輕負擔。我們通常要兩手各提一個箱子來平衡負擔,比只用一只手來提要輕省得多。
擔當憂傷的方法是去分擔他人的憂傷。
有一位叫做巴特勒的女士,有天回到家里,她的小女兒從二樓的房間飛奔出來迎接她。屋子前面是塊空地,她的女兒伏在欄桿上急著要見母親,誰知失掉重心,從樓上掉了下來,當時死去。巴女士悲痛欲絕。有位教會的老太太來安慰她,對她說:“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照料流落街頭的女孩子。現在我年事已高,沒有力量再照顧這四十多個女童,你何不來接手我的工作,來忘卻自己的憂傷。”
巴女士真的接過了這份工作。她雖不能完全忘記自己的痛楚,但因為把他人的難處肩負了過來,她自己的傷痛就大大減輕了。
在他人的重擔中來忘記自己的重擔,在他人的哀傷中來減輕自己的哀傷,這就是有效的良方。
(魏子安摘自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花香滿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