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句成語, 叫“ 因噎廢食”,出自《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意思是說,假如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而想要禁止天下的人吃飯,那是非常荒謬的。因為出現了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現象而提出取消畢業論文,此論概與“因噎廢食”無異。
本科生做畢業論文的意義在于,對本科期間的學習做一個綜合的運用實踐,并由此檢測其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取消論者大約只注意到了檢測的功能,而忽略了畢業論文的實踐意義。很顯然,如果畢業論文僅僅只有檢測作用的話,那么取消也是可以的,因為學業水平的檢測方式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可是,學生畢業論文的實踐體驗,卻是無法用其它形式所代替的。學習就其核心價值而言,就在于使學習者獲得一種實踐體驗,形成某種能力,因此,教育最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節,換句話說,是本科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學習體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綜合地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獨立地探索、解決問題,能夠很好地提升素質、磨練能力。沒有畢業論文的實踐,本科教育將是殘缺的。打個不確切的比喻,就像一盤散落的珍珠,沒有用線把它們串聯起來,它們就難以成為美麗的佩飾,更不能成為藝術品。
至于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筆者以為,首要的責任在學校和教師。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形勢嚴峻,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把就業率作為考核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為了順利就業,不少本科四年級學生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就業實習上,而有些學校睜只眼閉只眼,不采取措施,為的就是提高就業率。學校如此,一些教師也落得順水推舟,畢業論文也就成了走過場的形式。學校、教師固然有難言之隱,但放任之舉實在是一種短視行為。重要教學環節的缺失、核心學習體驗的缺少,將對學生未來發展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同樣對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沒有好處。學校要真正愛護學生,教師要真正為學生著想,就要為之計深遠。在復旦大學就有這樣的實例,有的學院對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要求很嚴、很高,部分本科畢業生論文能在國內國際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他們的畢業生不僅就業競爭力一點也不遜色,而且發展的空間更大、實力更強。古人云:“教不嚴,師之惰”。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主導。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就不會松懈。如果教師要求不高,那么學生自然也就會降低要求。人本性就是“經濟”的、“短視”的,能用更小的“成本”就獲得眼前的利益,他不會愿意去付出比它更多的“成本”。事實上,不能排除部分教師在畢業論文指導上也不愿意支付“成本”。現在,大學評價教師的主要標準是出研究成果,在這種導向下,不重視教學較為普遍。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在以學生評價為基礎的教學評估中得到高分,有意討好學生,給學生以“自由”,給學生以“廉價”的高分,明知畢業論文“灌水”,也視而不見。所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部分地決定了畢業論文的質量水平。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夠恪守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畢業生論文質量才能夠得到基本保障。
有人說,現在很多本科畢業論文都是網上資料“東拼西湊”起來的,對這種現象也有一個區別分析的問題。如果學生能夠通過現代網絡技術,廣泛地搜集學術信息和文獻資料,有效地提煉出材料,綜合形成自己的文章理論,提出獨立思考的見解,也未嘗不可。我們應當看到,過去傳統環境條件下數周數月查考出來的文獻,現在可能只需要數小時、數天就能完成。對于現代做論文的“速度”和“方式”,不必過于敏感。尤其是一些還不諳電腦、網絡的教師,不要憑想當然,就認為學生做法不正當。當然,我們反對剽竊,反對純粹的“電子剪貼”的游戲文章。關鍵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規范的,什么是對自己有益的。
(本文作者系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復旦教育論壇》常務副主編,教育學博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