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就是很多人湊在一起購買同一種商品,以降低購買價格。它本是人們為獲得優惠而采用的一種消費方式,而在廣州,一位白領利用它掘到了第一桶金。
年輕女人逛街無非是為了在商品的汪洋中感受消費的時尚,買下各種心儀商品。
2002年的某天,廣州某貿易公司的信息文員吳亞芳正碰上一款名牌化妝品搞促銷,價格優惠到一支80元,2支140元,3支180元……吳亞芳非常中意這款化妝品,卻被詭異思維作祟:相比起60元來說,80元是貴了點,但一次性買3支,又顯得徒勞。于是吳亞芳回公司把這事給女同事們說了,一時間竟有四五名同事提議“合股”購買這種化妝品。那一次總共買了6支,每支45元。
吳亞芳從此“照譜炒菜”,還用出了新道道——想買某種商品時,先與商家砍價,反復地砍,砍到最低點;再以最低價為基礎,咨詢商家一次買兩件多少錢,三件多少錢,五件多少錢。如果多買比單買更便宜,再找朋友們游說力爭團購。這樣一來,自己省了錢,朋友不吃虧,商家也樂意。

作為信息文員,吳亞芳的工作范疇是為公司搜集各種商品信息,了解各種人群的消費意向和消費感受,同時眾多的專業購物網站、女性網站、同城交流論壇也是她拜訪的對象。她把論壇、社區里而談得來的人加為好友,同時有些網友向她打聽廣州的新鮮便宜貨,并托她購買。吳啞芳一律來者不拒,當時也沒想到靠此賺錢,只純粹地幫朋友做事,所以最初她總是力爭尋找最便宜、最可靠的貨源,并努力擴大購買者的數量以獲得更便宜的價格……結果往往是,除去路費和郵費之后仍有盈余。久而久之,吳亞芳萌生了做“專職團購”的想法。
2005年3月,吳亞芳辭去工作,做起了專職團購人。怎樣才能賺到錢,并將事業長久地做下去呢?于是吳亞芳確立了“兩個有利于”:第一,必須保證參加團購的人省錢省心。第二,必須保證商品質量。而既要堅持“兩個有利于”,又要想方設法讓自己賺錢,關鍵就落到了貨源上。若殺價太狠,代理商獲利微薄,可能拒絕直接供貨,于是吳亞芳打算找廠家訂貨,或者直接與產品地區總代理談判。
吳亞芳的“攻心”政策,讓她在那年夏天以每臺低于市場200元的價格,團購了23臺某品牌空調。生產廠家還免費送貨上門,免費安裝。廠家非常重視這類合作方式,特意聯系了當地電視臺和報社記者前來采訪。
“開山之作”大獲全勝,左右逢源的吳亞芳開始廣泛征集朋友、網友的購買意見,獲取網購意向,繼而聯系廠家訂貨,形成一個個斬不斷的團購鏈。
在做“團購女郎”的初級階段,吳亞芳除了偶爾逮到幾筆家電、手機團購外,精力主要集中在服裝、化妝品等小打小鬧的領域,收入始終不盡人意,平均每月只有兩三千元,除去電話費、路費和房租,在廣州生存得異常壓抑。
就在跨入職業團購生涯的第二個年頭后,吳亞芳一步跨進了高薪族。此前,為了保證團購產品的質量,吳亞芳把目標定位于新產品、一手貨。直到2006年6月,白云區一家叫“旋風黑洞”的網吧因種種原因宣布停業,200多臺電腦急需轉手,“專業”二手電腦商趁機肆意殺價,吳亞芳得知,立即通過各種渠道以稍高的價格團購了這批二手電腦。轉手賣出之后,每臺收益90元。
自從做成了這單生意,她就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8月,另一家網吧營業轉讓二手電腦,吳亞芳本想故伎重演組織團購。可她發現離住處不遠有家新網吧正在裝修,即將開業。吳亞芳靈機一動,直接上門咨詢老板愿不愿意整體購買二手電腦。老板喜出望外,二人一拍即合,在一陣討價還價中,生意順理成章地做了下來,吳亞芳獲利1.2萬元。
此后,吳亞芳還著手于單位對單位之間的團購,尤其是大公司,國企和學校,并由此進入了事業迅速增長的爆發期,月收入達到之前的幾十倍。
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是,她已經為自己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吳亞芳在每次與別人交流成功經驗時,只會說三句話:“發現一個趨勢,開發一套有創意的做法,堅持一種事業。”
編輯 彥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