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兩個經理來找你裁斷。他們一個是生產模具的,另一個是使用模具的。二人各執一詞,一個說:“你自己來拉。”另一個則說:“你給我送過來。”你是否該趕緊為此制訂一個新規范?
QQ是你公司業務溝通常用的工具,然而你發現一些員工常借此聊天,你想禁止QQ聊天,無奈很難給出準確的界定;你想干脆禁止使用QQ,但這顯然會影響正常工作。該如何面對這個二難問題?
你有一個非常能干的助手,他工作能力很強,但個性張揚,嚴重缺乏團隊精神。他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你驚喜,卻又頻頻給你制造麻煩。該重用他還是讓他坐冷板凳……
在公司里,總有那么5%~10%的領域是制度政策約束不到的,或是需要彈性處理的,我們稱之為管理的模糊地帶。這些可左可右,可進可退,可管可不管的,常常讓管理者憂心忡忡,無所適從。進,他們可能顯得太較真、太事無巨細,退,則可能成為縱容,讓問題累積。
模糊地帶該不該有?面對模糊地帶,管理者應如何處之?
模糊地帶,“文化”來管
我們可以從世界知名公司惠普的企業理念——“你就是公司”,來體驗它是如何成功處理模糊地帶問題的。有人去惠普的一家工廠參觀,見有位工人在車間作業時熱得滿頭大汗,便問他:“為什么電風扇不朝人吹而朝著機器吹?”這位工人回答說,機器要保持清潔,避免蒙上灰塵而弄環,所以要朝機器吹。一件小事情顯示出這位員工已經與公司心心相印融為一體了。“你就是公司”,這可以說是惠普經營哲學最成功、最動人之處。
與此相對應的另一個案例發生在國內的一家日用瓷生產廠。有一批訂單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質量問題,導致合格率降低到60%。總經理在召集生產部和技術部負責人針對此問題開專項會議時,兩位負責人互相推諉,技術經理說:是生產工人沒按我們規定的程序和動作操作。生產經理說:是技術部沒有解決這批訂單的關鍵技術問題。接下來的事情可想而知,單是查找問題所在,就可能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必須面臨兩個部門的矛盾糾葛。
是制度不健全嗎?不是。該廠早在兩年前就通過了ISO-2000的質量認證,對每一道工序,甚至每一個動作都有明確的制度規定。然而在復雜多變的生產過程中,這些制度已經形同虛設,因為變化太大,技術部不可能為每一批訂單制定一個標準化的操作規范,生產部也無法監督每一個員工的每一個動作。
由此可見,制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制度也不需要解決所有的問題,有些問題,要靠企業文化來解決。在這個案例里,如果兩位經理都急工廠所急,用“我就是公司”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那么事情就簡單多了。這在個人,是工作心態、工作作風,在群體、企業,便是“企業文化”。對于工作的“模糊地帶”,每人主動往前半步,團隊力量就形成了。然而這個主動,卻非一日之功。
從某種角度來說,企業文化就是員工共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是他們所達成的一種積極的共識,這種共識越多,企業就越好管理。作為管理者,則必須致力于長期細致的企業文化建設,因為好的習慣、好的企業文化就是生產力,也是解決模糊地帶問題的唯一手段。
企業無“文化”
前兩天我用捕鼠籠抓到兩只老鼠,卻為如何處置它們心煩了好幾天。動手打死?太殘忍了。囚禁直到餓死?更不“人道”。拿到室外放生?那不等于讓它們去禍害鄰居嗎?最后,我把它們放到荒山上,家鼠變山鼠,危害總該少一些吧!可在下山的路上,我忽然又覺得,這樣做是不是又會破環了這座山的“生態平衡”呢?
又想起最近公司發生的一件事。我有一個很能干的部門經理,在公司工作了六年,業績突出,深得我的喜愛。今年以來有好幾個人反映他收受客戶賄賂,我不情愿地派人做了調查,結果屬實,而且查實的受賄金額,足以把他送進監獄。我先是很生氣,后來就很替他惋惜。他曾為公司做出過很大的貢獻,我該如何處置他呢?把他送進上法庭?那無疑會毀了他的一生,我心不忍。把他掃地出門?我這里是清靜了,可誰敢保證他到了其他公司就會改邪歸正?
我為此頭痛了幾宿,終于決定只將他逐出公司,不追究法律責任。可他臨走還口出惡言,叫我等著瞧。
我的一個華人朋友曾告訴我,他在美國做經理很過癮,從來不做員工的思想工作,員工該干什么就干什么,月底拿薪二話不說,一切游戲規則全社會都基本清楚,不用你費更多的口舌,也很少有人找你扯皮。他曾有一位職員,因為女兒車禍去世十分悲痛,忍不住在公司規定不能吸煙的區域里抽了一支煙,被監管人員發現。這位員工向我的經理朋友悔過,并請求寬恕。我的朋友表示非常同情他,但還是在擁抱他之后,給了一個“不盡人情”的決定——對你的遭遇我很同情,但是,制度里沒有“情有可原”這一條,所以,我不得不解雇你。這位職員只能流著淚平靜地接受。
顯而易見,這是社會所作的貢獻,美國本身的社會環境(法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備)、道德標準(誠實可信)、信仰(90%以上的基督徒,提倡愛、平等、尊重、謙卑),決定了絕大多數員工的素質、修養和職業道德,這減輕了企業管理者的許多負擔。
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前是黨的企業、人民的企業,企業領導什么都要管,甚至包括男女問題、思想問題。以至于現在不少民營企業也形成了這樣的管理模式——全管。實際上,員工的思想是沒法管的,它涉及個人修養、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信仰。應該說,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在決定員工們面對模糊地帶時所采取的態度。很顯然,企業文化無法管理員工的思想。
我個人旗幟鮮明地認為,模糊地帶不可能用企業文化來解決,而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尚難以承載這個責任,所以我說中國企業無“文化”。我們只能通過建立盡量細致入微的制度規范,讓管理制度更為流暢,讓員工們有章可遵,再加上管理者高水平的管理和應變能力,來盡量消除模糊地帶和解決模糊地帶的管理問題。
我們需要“自覺自發”
員工面對“模糊地帶”采取的行為,能衡量企業和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并最終體現為企業之間競爭能力的高低。所以“老外們”很早就開始關注“員工面對模糊地帶的行為”。1988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一個叫Dennis·W·Organ的教授,提出了“組織公民行為”這一概念。簡單講,組織公民行為,就是沒有制度要求,不在薪酬體系里給予評價,甚至在自己角色之外的員工行為,但這種行為卻有益于企業運作的功能和效率,并且是創新的和主動的行為。老外們就針對這一理念設計了各種管理活動,比如,傾聽你的聲音、幫你規劃人生、情商培訓、拓展訓練等等。
他們非常清楚,管理的目的不是規制行為,讓員工聽話、服從,而是致力于幫助員工成功,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培養自信、自尊、自強的品格,并最終把自己的夢想跟企業的發展結合起來,成為“自我領導者”。這樣,當面對模糊地帶時,他們便能做出許多的“組織公民行為”。
至于如何培育,我有兩點建議。
首先,控制你的控制欲。不要試圖去控制,因為你控制不了。正如以手握沙,握得越緊,沙漏得越多。管理不是控制言行,而在獲得人心。
其次,管理轉向。不要為規范而規范,不要把復雜等同于規范,不要把管理等同于制定、維護規則和制度,不要跟員工比誰更狡詐誰更聰明。管理者要相信并牢記幾個簡單老套的原則:真誠、信任、尊重。在這樣的原則之下,管理應致力于處處為員工“自動自覺”的生長提供土壤,幫助員工成為“自我管理者”。
編輯 王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