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廣東,昏黃的天空憋到午后再一次嘩嘩下起雨來。
在經歷了三年漫長的訴訟后,廣東一家著名水泥企業(化名為益申公司),早已心力交瘁。
事情還得追溯到2002年。
彼時,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益申公司蠢蠢欲動,希望收購一家有生產能力的企業,進而完善自身的產業鏈。恰好2002年河南一家水泥企業(化名為順達水泥廠)因經營不善面臨破產清算及拍賣,益申公司便毫不猶豫出手,以760萬元人民幣成功拍下了該企業,同時還購買了一個小型礦石場(下稱“白石場”)。
被寄予厚望的順達水泥廠的發展并沒有想象中順利,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企業仍然未能扭虧為盈。而益申公司的高層也逐漸發現,在相隔甚遠的廣州和河南兩地之間遙控管理,鞭長莫及。
然而,益申公司的部分高層管理者卻不甘心試水僅一年便宣告失敗,遂考慮轉換一種經營方式——把順達水泥廠承包給有能力經營的人,收取承包費用。這時,公司一名叫于波的員工站了出來,表示愿意承包順達水泥廠。
經過磋商,2003年10月16日,益申公司與于波簽訂了一份《承包經營合同》,協定由于波承包順達水泥廠的生產設備及附屬設施,同時向公司交納40萬元作為風險抵押金;承包期自2004年1月1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止。
自水泥廠承包給于波以后,益申公司的高層以為自此可以高枕無憂了,對水泥廠的經營情況也基本不聞不問,于波不但成為了水泥廠的實際經營者,而且順利成為了順達水泥廠的法人代表。
而益申公司與于波的矛盾也就此埋下了伏筆。
橫生枝節
順達水泥廠長承包給于波以后,也并不有如總部預期的那樣扭虧為盈。不僅如此,公司還了解到于波在河南存在偷逃稅款和在經營期間屢次低價購進材料再高價向公司報賬的行為。且由于自身資金實力不夠,在繳付40萬元的風險抵押金后,于波已無力再投資生產。
作為一家守法經營的大型企業,總部以不能容忍于波存在敗壞企業名聲的違法行為為由,根據當初與于波簽訂的《承包經營合同》第十三條“乙方因違法經營被依法追究責任時,甲方有權單方面解除承包合同”,斷然解除了與于波的承包合同。
早已對水泥廠進行了前期投入的于波對公司“翻臉”反應激烈,為了抗議公司解除合同的行為,他把順達水泥廠的營業執照、公章以及各種資產憑證都鎖了起來。
為了取回順達水泥廠的資產,益申公司只能兩次起訴,才把營業執照、公章等證件索回。但其中一份白石場的采礦許可證,卻遲遲未能找到。經查,于波稱在他任職期間,把這個礦場承包給了一名叫張元的個體戶,采礦證也就在他手中。
正在總部為這份證明焦頭爛額時,張元手持采礦證找上門來。和張元一起出現的,還有他在2004年與于波簽訂的一份《合同書》——于波以順達水泥廠的名義與張元協定,從2004年5月1日起,張元承包的白石場要向順達水泥廠供應20萬噸料石,并且雙方都為白石場進行了部分前期投入。
如今,總部取消了與于波的承包合同,工廠從2004年6月起已經停產,誰再繼續向張元采購料石呢?張元認為益申公司此舉嚴重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在得知公司繼續向其采購料石的希望渺茫后,張元一紙訴狀將益申公司推上了被告席。
庭審之前,益申公司成竹在胸,他們的律師認為,“根據我國法律對承包與分包的規定,于波對順達水泥廠的承包權只有三年,他沒有權力把隸屬于順達水泥廠的白石場分包給張元十年,于波與張元的承包關系本身是不合法的,既然承包關系不能成立,那么由此發生的采購供貨合同也不能成立。”
正在益申公司以為自己穩操勝券時,張元出示了一份足以讓益申公司窒息的證據——一份新辦的采礦證明,上面的采礦權人不是順達水泥廠而是張元本人。而至于他是如何取得這份采礦證明的卻不得而知。事情的結果是,張元以白石場投資者,以及順達水泥廠供貨商的身份,提出的賠償主張,自然得到了法院的支持。益申公司得到的是一審判決失利的消息——判決要求益申公司賠償張元前期投入及三年預期損失11萬元。
益申公司不服提出上訴,哪知二審判決更讓其棒喝當頭——二審判決要求順達水泥廠與益申公司共同賠償張元前期投入及十年預期損失26萬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益申公司在河南狀告于波,且自己又變成張元一案的被告的同時,于波也在廣東起訴了益申公司,要求公司賠償他承包順達水泥廠期間投入的80萬元。官司纏身的益申公司頓覺腹背受敵,不得脫身。
在整個訴訟的過程中,雙方證據紛繁,卻更加撲朔迷離。益申公司與于波、張元之間看似簡單的合同糾紛,實際已經牽扯進了復雜的三角漩渦。
一場立意本善的投資行為在幾易其主后,竟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難辨輸贏的戰斗。我們不難看出,正是由于益申公司對異地收購管理難度的預期失誤,以及后來對承包項目的監管不力,才釀成了這種混亂的局面。企業的異地投資,遠程管理,到底存在著什么樣的風險與陷阱呢?
中小企業異地投資法律提示
文/北京富華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苗 丁
1.充分了解投資地區的地方性立法。
無論是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還是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都在當地范圍內對行政和司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企業主體最好在投資之前系統地對本企業涉及的領域在投資地的地方性立法進行了解,直接把握投資領域在投資地最細致地法律規定,這是了解宏觀方向和控制風險的最經濟和最有效率的行為。
2.對投資地區的行政和司法環境考察。
企業需要得到安全的司法保護,面臨以訴訟等法律方式解決糾紛時,特別是在面對和本地利益主體的糾紛時,能否得到公平、高效的裁判都是判斷投資地區行政和司法環境的重要指標。
3.對投資關聯方的資信狀況調查。
無論關聯方是公司、合伙企業、國有企業還是其他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只要其進入民商事領域并經合法有效的注冊登記,它們大部分都應當有公開的資產信息、信用信息和年檢備案信息。進行異地投資的中小型企業應當充分重視投資關聯方的上述信息,確定它們的規模、實力、信用程度等,以便于企業根據上述信息和關聯主體的組織形態確定投資策略。
4.合理利用管轄選擇權。
我國的《合同法》、《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海商法》等法律都對民事、商事糾紛的管轄機制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除了不可逾越的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之外,異地投資的企業可以根據具體的投資項目和實際情況來選擇合法有效的法院管轄。例如在合同行為中,企業就可以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與對方協商確定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標的物所在地等法院作為糾紛管轄法院;企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情況確定以仲裁的形式排斥法院管轄等。這對于進行異地投資的中小企業來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投資當地的地方司法保護、規避糾紛的訴訟風險。
編輯 陳 瑋
專家點評:
中小企業異地投資需要注意的問題
⒈缺乏在異地投資經營管理的實際經驗以及投資之前錯誤的市場定位。
許多企業在對自己所選擇的新行業、新領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往往憑著勇氣和膽量盲目地大舉進軍。企業在進入一個新領域、新市場投資以前,應先派出一個專門研究小組赴當地考察一段時期,認真研究投資的可行性。但很多企業在進入一個新市場、新地區投資以前,未能派出專門小組,或派出的小組草草了事,流于形式,使其對投資產生盲目的信心。
2.未能充分認真考慮市場進入的方式和時機。
項目可行性研究完成之后,許多企業很快就進入實際性投資,很少再更多和更細致深入地分析什么時候進入以何種方式進入市場。部分投資經營者因為追求投資經營的短期效益,往往容易忽視當地市場和人群的文化背景,從而不經意間惡化了經營環境,直接影響到實際的經營管理和正常的投資回報率。
3.未能實現深入有效的管理。
對投資企業放任自流,以為可以高枕無憂,是盲目和過于自信的。我們投資一個企業,哪怕它現在有很好的盈利,也應該時時監控它和實施深入的管理。否則,我們一方面無法確保企業長期良好的效益,另一方面也不便于我們及時發現企業具體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隱患,問題往往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累積,集中爆發。此外,異地投資中的人事管理也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在異地投資企業,往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集中在一處共事,短期內又不太可能互相了解和完全接受,因而形成現實或潛在的人際矛盾和沖突,往往會削弱和擾亂企業正常的運轉,無意中導致企業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