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蘭拉面,源于有上百年歷史的蘭州風味牛肉拉面,曾經素有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的美稱,全國上百家店大有與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一比高下之勢。然而一度輝煌的馬蘭拉面,最近厄運不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擁有十多年品牌的馬蘭拉面如此受挫?
一、產品尚未標準化
中餐連鎖,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產品標準化問題。沒有一個標準化的產品,連鎖越多問題越大。
馬蘭拉面當初在沈陽等城市的連鎖店,有7種調料由“各家店在本地自己選料”,結果加盟商往往選擇其中兩種,導致各店口味不一,難受消費者歡迎。馬蘭拉面這樣的中式快餐都起源于地方小吃,本身缺少嚴格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管理機制和加工機制。具體操作,比如在湯的調制、面的加工方面都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因此一旦它走出甘肅,就“變味”了。
二、執行力不足
如果說,一個標準化的產品屬于硬件范疇,那么,如何保證產品的標準化就是一個軟件的問題了。
中式快餐的另兩大特許品牌,“老家肉餅”及“田老師紅燒肉蓋澆飯”的創始人曾遇到與馬蘭拉面類似的問題:“拿炸油條來說,只要你晚上起來揉三遍面,那么炸出的油條一定好吃,那么這個怎么監督?”是的,品質需要軟硬件兩方面的保障。特許經營始自細節的成功,就在于加盟方與總部的共同理想,以及一套可量化執行的標準體系。
顯然馬蘭拉面各店的執行力達不到標準化的嚴格要求。
三、轉型失利
記者來到已改造成為“休閑餐吧”的馬蘭拉面奧體東門店和萬柳店中發現,“休閑餐吧”轉型似乎效果甚微。其店堂內的狀況卻與其普通連鎖店幾無區別。在兩家休閑店的菜品設置上,那些所謂專為白領、小資一族設計的“休閑品位”并沒有體現,就連點餐單也與普通店中的老餐單差別不大。同時,雖然同為“休閑餐吧”,兩家分店所提供的菜品也并不相同、且裝修風格方面大相徑庭,很難找到兩家“休閑店”的統一定位。
嘗試一年之后,馬蘭拉面的轉型計劃擱淺。
四、過度擴張,各地事故頻發
因人而增的非理性擴張,帶來高增速中的高風險。近年來,各地頻傳馬蘭拉面的不利新聞。
蘭州:由于未按規定參加2003年度的企業年檢,甘肅省工商局于2005年4月29日吊銷其營業執照;沈陽:20家店全部歇業,原因是管理不當,并且味道有所改變,價格偏高不適合當地人消費;福州:7家門店曾風靡福州城,但是2003年至今,這些店面經營慘淡,最終全面退出福州;南昌:江西南昌唯一一家馬蘭拉面,于去年關門轉讓,原因主要是馬蘭拉面不適合南昌人口味;北京:有7家分店由于衛生不合格上了食品衛生黑名單。
五、選址出現問題
選址,對于快餐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客流量、品牌宣傳等都囊括其中,而馬蘭拉面的選址卻很是獨到。
馬蘭拉面離“火”的地點,總是隔一條馬路。這是最初以考慮租金為第一位的后果。
2002年5月,為了實現馬蘭拉面2010年發展到1萬家的目標,馬蘭拉面計劃要在沈陽建20~30家店,并將投入1200萬元。
最初,開店的租金由馬蘭總店交納,于是房產部、配送部、運營部、工程部、培訓部等很快組建了,雖然大家都沒干過經營,但很快都全力開始投入。
當物色了一家年租金在29萬元左右,在省公安廳附近人流比較大的店面時,卻被剛成立的房產部否定了,理由是太貴。后來,又物色了一家在沈陽南站的店面,正對出站口,但是一聽說租金50萬左右,也放棄了。“租金不能太高”成為首要的指標,終于他們確定了幾處、200~300平方米租金都不高過一年18萬元的店面。后果可想而知。
六、服務與環境差強人意
其一,相比于其他快餐,馬蘭拉面的上餐速度稍顯緩慢;其二,衛生條件與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相比,也有不少差距。這兩點,很多去過馬蘭拉面的顧客都有共同感受。
在服務質量方面也很難讓人滿意。
七、國際化受阻
馬蘭拉面企劃部負責人曾說:“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走現代化、國際化的路子,而不僅僅是局限本民族或者某個區域,以后我們會慢慢淡化一種區域觀念、民族觀念,使‘馬蘭’成長為一個國際品牌。”
但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據專業人士分析,盡管馬蘭拉面的加盟店相繼現身洛杉磯、巴黎、新加坡,但國內市場的擴張不利,令其不得不開始大調整。
編輯 白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