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新聞報道,是所有媒體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但是如何報道好會議新聞,也是媒體一直以來所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縣級廣播電臺來說,更是如此。
就拿文成廣播電臺而言,一天只有一檔十分鐘的《文成新聞》,播出的新聞篇數也就十條左右,而其中會議新聞就有較多篇幅,其他新聞很少。基于如此現狀,如果不對會議新聞報道加以改進,廣播里播出的老是什么什么會議在哪里召開,什么什么領導在會上強調要求,長此以往這樣千篇一律地報道會議新聞,老百姓就不愛聽,甚至讓我們的媒體也失去聲譽。如何改進會議報道,讓會議報道出彩,是長期以來值得研究探討的一個話題。會議新聞報道要出彩,就要改變會議報道的固有的千人一面的模式,作為記者,就要多只新聞眼,要跳出會議挖掘新聞,有側重、有內容、有形式地進行重點報道。
改變觀念,確立標準,只有重大會議才不得不報。首先我們要改變會議新聞報道的觀念,并非是“逢會就采,逢采就報”,對一些會議可以變“采而不報”,重要的是要看其新聞價值如何。拿文成縣來說,有一年一度的“兩會”,還有黨代會,縣委常委擴大會等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會議,要進行全面詳細的多角度的報道,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而其他一般的會議,或是部門的會議,就要做到心中有個標準,不一定要“有采必報”,如果沒新聞價值,我們就可以“采而不報”,或者可以從這些會議中找出其他的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加以報道。什么會議可以報道,什么會議可以不報道,單位里要有一個比較細的可操作的明文規定,即使沒有這個規定,記者編輯也應從新聞價值出發,從新聞報道自身規律出發,認為可以不報的堅決不報。
學會從會中找新聞。不管是重大會議,還是一般的會議,不管是黨政會議,還是各行各業的行業會議,這些會議中都包含有豐富的信息,許多信息可以變成我們的新聞加以深入挖掘報道。說會議是新聞的“富礦”,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2007年4月24日,文成縣龍麒源景區舉行對外開放儀式。請看幾篇報道:一篇是文成新聞網的以《文成縣龍麒源景區開放》為題進行的報道。該新聞導語從游客買下的第一張景區門票開始寫,然后引出“位于文成縣西坑畬族鎮的龍麒源景區開始對外開放,風光秀麗的山水、濃郁的畬鄉風情等特色,吸引了眾多游人前往”的話題。正文就是有關儀式的內容。一篇是溫州日報記者采寫的,題目是《(主)全國最長鐵索橋落戶文成縣龍麒源(副)百丈漈——飛云湖十大景區至此全部建成開放》,然后在導語中就從這最長的鐵索橋入手,引出“開門首個雙休日,有著全國最長的人行鐵索橋的龍麒源景區就吸引了千余名游客前來參觀游覽”的話題。在正文中就把景區建設的有關新聞背景一說,言簡意賅。還有一篇就是本臺記者采寫的,題目就是《龍麒源景區今日開園迎客》,因為在開園儀式上有縣里的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出席并剪彩,所以在報道上,除了交代必要的新聞背景外,還少不了程序性的報道,顯得有些冗長。
同樣是一個儀式或會議,不同的記者,有不同的新聞眼,因而采寫出來的報道就有所側重和不同。這個現象說明,一個會議里,有很多的新聞點,就看你有沒有新聞眼,看你能不能找到新聞源。
從與會人員的講話中挖掘新聞。大家聚集一起開會,都是圍繞著一個或者多個主題進行的,都和會議主題有著絲絲縷縷的關系,都掌握著相關的信息。領導的發言,或者與會人員的發言講話,其中不乏有較高的新聞價值的新聞,作為記者就要善于聽,善于發現挖掘并采寫報道。
如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浙江代表團討論的會議報道,一般的會議通稿更多的會把討論情況作個報道,注重討論內容和結果。這樣就沒有多大新意,只是純粹的會議報道。而浙江電視臺記者在報道這個討論的時候,其中就有一篇跳出了會議寫新聞,抓住了討論會中的一個新聞亮點,從與會人員的口中挖掘出了一則新聞,采寫了新聞特寫《小手機折射大發展》進行報道,在1分29秒的通篇報道中,以同期聲為主,反映了浙江五年來的最有說服力的巨大變化——手機——出口貿易的順差方面達到169億美元,并超過了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省廣東而名列第一。這篇從與會人員的口中得來的新聞特寫,后來還獲得了2003年度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短消息二等獎。
像這樣別出一格的會議新聞已跳出了會議報道的窠臼,在報道形式上也先聲奪人,值得同行學習和效仿。當然,除了手機的變化外,其他與會人員的口中還會有巨大變化的話題,如果能從他們的口中進行深入挖掘,還會有更多新聞值得采寫和報道。
要善于從會議的材料中找新聞。會議材料是我們新聞的又一大豐富資源。只要我們有新聞眼,就能從中找到新聞,甚至很多的新聞。去年9月14日,溫州電業局在文成召開創一流同業對標工作年中專題會議。會上,除了溫州各地電業部門發言交流工作經驗外,還有市縣有關領導講話。如果按一般的會議通稿來寫,誰誰發言講話強調,報道就會空話套話滿篇,沒有新聞可言。筆者在采訪報道這次會議的時候,就拋開會議,認真看了會議材料,發現“溫州電業當年上半年的同業對標,在全省居中游水平,可以說形勢比較嚴峻”的新聞。因此在出稿時就以《溫州電業創一流同業對標形勢依然嚴峻》為題進行報道,不僅避免了乏味空洞的會議程序性報道,同時也宣傳了創一流同業對標的緊迫性,鼓舞了干勁。
為了能更好地宣傳文成自己,筆者在會議材料中發現,文成電業局創一流同業對標工作也比較落后,在本臺另外發了一篇以《文成電業局創一流同業對標不容樂觀》為題的新聞。此外,其他兄弟縣市的創一流同業對標工作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于是文成電臺,對文成新聞來說,不是“文成”新聞,所以就沒有了報道的價值。從這里,大家可以看到,會議的材料中有著多么豐富的新聞資源。
(作者單位:浙江文成廣播電臺)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