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規律包括外部規律與內部規律。外部規律是指新聞事業和活動受外部條件制約的規律,涉及的是社會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中其他部門對新聞活動和新聞事業的影響;內在規律則揭示新聞事業和活動內在的關系。本文分析了新聞形成規律和傳播規律中的要素,并從新聞規律的視角對電視直播和錄播的具體節目形態進行了分析。
內在規律的兩個層次
新聞內在規律可分為新聞形成規律和新聞傳播規律兩個層次。新聞形成規律包括用事實說話法則、無條件真實報道新聞事實法則、以新聞價值為取舍標準法則、新聞作品時效性法則和新聞作品價值實現法則。從受眾的角度來說,只有那些愿意被受眾接受的新聞,其作品價值才得以最后實現,否則只能是無效傳播。新聞傳播規律與形成規律各要素間的關系如下:

其中,“新聞作品價值實現法則”是貫穿整個傳播階段的法則,對新聞事業的生存與發展有重要意義,也是作品價值與事業利益轉換的關鍵。
電視直播和錄播形態分析
新聞節目形態是為新聞節目的有效傳播而產生的。新聞節目形態的標志符號、相對固定的形式及主持人等,從表面上看,是為方便傳播而設計制作的,其實,這些標志和符號也成為受眾對節目收視的“導游”,它引導受眾逐步產生心理認同,接受節目內容,在節目歷時態演進中為新聞作品價值實現提供空間。
不同的新聞節目有不同的節目形態。從新聞規律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電視現場直播和錄播兩種不同電視節目形態的區別。
電視現場直播新聞節目形態分析。電視現場直播是指使用電視設備在現場制作、現場同步傳播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報道方法。該節目形態往往在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采用。如香港回歸、“兩會”、“9·11”事件、伊拉克戰事等。在新聞形成規律和新聞傳播規律兩方面有如下特征:
從時態上看,它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和“正在進行的事情”,同時具備形成規律和傳播規律的現場性形態。新聞發生的現場,也是節目的現場和傳播的現場。在這個現場里,新聞的形成,包括以事實說話、真實的報道、新聞價值的識別選擇、新聞時效性、新聞作品價值實現等因素組成的現場活動“板塊”,是與新聞傳播的“線軸”:新聞形成——新聞傳播——新聞接受三階段同時存在與時俱進的。“板塊”沿“線軸”的C1階段向C2、C3階段移動至終點。從節目播出的歷時態演進上看,新聞節目播出的時間,就是現場新聞形成的時間。經歷現場新聞的各個方面的報道,到節目結束的時間,就是觀眾接受新聞、新聞作品價值實現的時間。
從心理上看,它把傳者和受者的心理歷程同時交疊、同時發展。在這里,傳者和受者同時進入Cl階段——C2階段——C3階段。傳者進入的是工作狀態,心理歷程是工作心理歷程:尋找著眼點切入報道(以新聞價值為選擇尺度);介紹事發現場的各個因素各種發生的現象(用事實說話,真實報道客觀事實);介紹事情的結果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等。受者進入收視狀態收視心理歷程:在這里發生的是何事(心理疑問)?誰做這事、為何做這事(心理探究)?事情是什么結果?等等。
從時空上看,它是新聞內容展現和傳播的時空,也是觀眾對新聞內容體驗、領悟、分析的時空。前者對事件挖掘得越深越全和分析報道的時間越長,后者體驗和領悟的空間越大——新聞作品價值的實現就越大。
電視錄播新聞節目形態分析。電視錄播新聞節目是相對于電視現場直播新聞節目區別的稱別。錄播,是指節目在完成了全部新聞采訪攝錄和新聞節目編輯制作后播出的節目形態。錄播能使新聞作品在播出前有相對足夠的時間進行作品品質上的檢查與把關,如新聞觀眾行為是否有偏差,鏡頭是否有不當感官刺激,制作上是否有夾幅或花紋,一經發現可及時進行相應補救。它是電視媒體樂于采用并最常見的新聞節目播出形式,也是國際電視新聞業界通用的一種節目模式。電視錄播新聞節目形態有如下特征:
從時態上看,與直播的模式相比,錄播的節目形態是“剛剛發生的事情”。“剛剛發生”是指播出時刻的前一刻,可以是正在發生的事件的連續報道,也可以是當天發生或播出前半個小時發生的事件。錄播新聞節目里的信息內容,包括大量的實地采訪現場報道。雖然電視的現場性和紀實性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滿足受眾的感官需要,但在懸念性和參與感體驗感方面,它比直播形態略遜一籌。
從傳播規律來看,錄播新聞節目形態是隱性顯示與顯性顯示的結合。錄播新聞節目形態同樣經歷C1(新聞形成)——C2(新聞傳播)——C3(新聞接受)三階段。與直播模式表現不同的是,錄播新聞節目形態的C1階段是隱性顯示,C2與C3階段是顯性顯示。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看到的新聞節目,大多是由記者編輯已經制作好之后播出的,在這些節目的收視中我們只經歷C2與C3階段,而無法看到新聞形成,卻又能切身感受到節目里新聞采制的艱辛。C1階段是由電視新聞媒體里采訪、編輯、技術制作等部門眾多人員日常的工作構成的。
在新聞表達的形式上,它更注重用自己的節目特性去有效地吸引觀眾。在日常報道任務中,各種節目分頭作戰,各司其職:有及時把國內外最新發生的新聞信息匯總的新聞聯播;有對新聞事件進行解剖分析的新聞調查;有揭露社會弊端揚善懲惡的監督報道等。它們在表達自己節目內容時都帶有其節目的特性,并有各自引導觀眾收視的有效方法,如直述式、思辯式、判別式等。
參考文獻:
①虞達文:《新聞心理學》,新華出版社,2001年。
②劉曉紅、卜衛:《大眾傳播心理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