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好,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中首要特征就是民主法治,而新聞輿論監督的首要作用就在于通過自身的喉舌作用,鞭撻丑惡、伸張正義,推動社會朝著公平正義、誠信友好的民主法治社會邁進。新聞輿論監督已成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關注與思考的熱點,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本文擬就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探討如何加強新聞輿論監督,以充分體現新聞輿論監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光榮使命。
當前新聞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
批評性稿件采訪難、報道難。據筆者接觸到的眾多編輯和記者反映,在開展新聞輿論監督的工作中,對公開站出來反對、抵制輿論監督的人,新聞媒體不感到可怕,最怕的是采用各種暗箱操作來抵制輿論監督,這是新聞媒體最頭疼的事。一是問題被揭露后,當事人避而不見,采用欺上瞞下的辦法,動員所在單位及上級有關領導和部門,實施組織出面,給新聞媒體施加壓力,達到袒護包庇的企圖;二是表面歡迎監督,接受批評,甚至登門接受批評,背后卻向上級領導及有關部門寫報告、送材料,大呼“冤枉”,對下則散布“報道失實”、“惹不起新聞單位”等,來蒙蔽不明真相的群眾,以達到逃避輿論監督的目的;三是利用輿論抵制輿論,采用“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手法,達到所謂“消毒”的作用。
新聞官司迭起,記者屢遭毆打。近幾年來,一些記者、編輯一次次被迫站在被告席上,接受無謂的指控,特別是曠日持久的訴訟,把記者們折騰得身心疲倦,以至于對正常的輿論監督退避三舍,不敢問津;同時毆打記者、封殺消息也屢見不鮮。一些被監督者,面對記者的采訪和報道,采取明知故問的態度,硬說記者是假記者,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毆打新聞記者等,記者的合法權益受到威脅。
地方保護主義作祟。由于新聞輿論監督的公開性和影響的廣泛性,使得許多人害怕新聞批評。受“不怕內部通報,就怕公開見報”的錯誤思想影響,新聞媒體揭露哪個單位和地區,這些單位或地區的領導擔心“家丑外揚”,便竭力阻撓和干涉新聞單位開展正常的輿論監督,以極大的和強烈的不滿,制造種種借口,壓制和拒絕輿論監督。
新聞輿論監督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為尊者諱”的影響。當前,新聞輿論監督存在的采訪難、報道難等種種弊端,從表面上看是地方保護主義,怕“家丑外揚”,實質上是封建帝王“為尊者諱”的錯誤思想在作怪。少數領導干部、基層單位,片面理解“穩定和和諧”的方針,怕新聞批評出亂子、惹麻煩,抱著家丑不可外揚的態度,竭力保護自身缺點,千方百計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利用手中的權力干擾新聞媒體正常開展輿論監督,骨子里認為監督是“監上不監下”。
缺乏完備的法制保障機制。從法律體系上看,目前,我國仍然缺乏系統的相對完整的新聞法規,特別是輿論監督權僅作為一種法律精神,散見于各種法律法規之中,缺乏明確的界定。在我國法律體系中,除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大眾傳媒應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的規定外,一般法律對公民運用新聞媒體行使表達權(監督權)的內容及其法律保護上缺乏具體化的條款規定。因此,公民包括新聞媒體,在行使輿論監督權時,往往既沒有嚴格的法律遵循,又沒有相應的法律保障。而由輿論監督誘發的“輿論大戰”,其中不乏由于評判是非的法律標準模糊而引起的,同一現象不同法規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法律本身的分歧,使得新聞輿論監督在公開性上發生了較大的偏差,給實際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同時,新聞法制的不完善,使得新聞單位和個人,寧可繞著問題走,也決不捅那“馬蜂窩”;避重就輕,監督小人物或做表面文章而不去涉及實質問題,采取明哲保身之舉。
輿論監督機制缺乏相對獨立性。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新聞媒體必須適時地轉變職能,既要堅持黨的喉舌功能,又要強化輿論監督的作用,肩負起黨和人民的重托。然而,新聞單位依附于同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之下的管理體制,使得各級黨政部門等擁有新聞組織的“生殺大權”。這種在傳媒受控的政治結構中,任何一級政府及其部門都不會容忍屬下的傳媒對自己的是非進行不拘一格的評說。而缺乏相對獨立的新聞體制,難以適應當前輿論監督發展形勢的需要,必然造成新聞單位不得不瞻前顧后,假如呈一時之快,后果是不難預料的。
新聞隊伍素質低下。長期以來,新聞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確實存在著少數比較差的新聞人員,直接影響著新聞輿論監督的質量和正常工作的開展。一是“無冕之王”的思想影響較深,自封為“判官”,把黨和人民賦予的監督權利私有化,變成個人的專利,以“無冕之王”自居,以稿謀私,搞錢稿交易;二是把新聞輿論監督單純理解為新聞輿論的揭露和批評,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忽視了新聞輿論的警示作用和教育人的目的;三是缺乏新聞輿論監督報道的基本功底,法制觀念薄弱,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損害了被批評人的人格而惹了“新聞官司”,降低了新聞監督的效力。
加強新聞輿論監督的措施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新聞輿論監督必須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公正平等的權利原則之下,轉變職能,強化輿論監督的作用,從而維護社會和諧。
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第一,進一步激活輿論主體的民主意識,提高輿論監督主體的“自為”程度。輿論主體的“自為”程度,直接決定著輿論監督的現實水平,而影響和制約輿論主體“自為”程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輿論監督主體——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因此,強化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是提高輿論監督水平的基礎環節。當前我國正經歷著一場傳統政治統治模式向民主政治過渡的歷史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情感及社會意識形態也在動蕩、分化重組之中,在這種充滿變動氛圍的社會背景下,新聞輿論監督功能的正常發揮,必須進一步激活輿論監督主體的民主意識,使其在輿論監督的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第二,完善黨和政府辦事公開制度。“提高領導機關的開放程度,重大問題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要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新聞和宣傳工具,增加對政務和黨務活動的報道,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是我們黨一貫的方針政策,體現黨和政府辦事公開的原則。這一原則的貫徹,實質上是凡涉及人民利益而又不屬于國家機密的事,都應該向人民群眾公開,使每一個國家工作人員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不得借故推諉、掩飾;使人民群眾都知道自己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只有在“辦事公開”的先決條件下,各種宣傳、新聞、傳播工具才能進行及時、有效、針對性較強的輿論監督。第三,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政治越民主,輿論監督就越能充分發揮作用;相反,政治不民主,輿論監督的作用就難以發揮出來。只有政治民主,人民才可以參政議政。人民只有參與政事,才有可能了解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活動情況及各種行為是否合法、是否與人民有利。人民也只有了解情況,才能夠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對社會陰暗面進行揭露和批評,對優秀的事例和先進事跡進行廣泛的宣傳和贊揚;同時,也只有政治民主,才有受法律保護和約束下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才能拓寬新聞監督的廣度和深度,提高新聞輿論監督的成效。第四,改善各級黨和政府對輿論監督的態度。優化輿論監督的環境,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氛圍,重要的指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新聞輿論監督的態度。一個能夠充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必然是尊重民意的。可見,只有不斷地改善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新聞輿論監督的態度,才能使輿論監督健康開展,才能真正發揮輿論的積極作用。在這里,各級領導干部是決定因素,必須端正各級領導干部的態度,以開明的態度,積極支持新聞輿論監督。
完善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保障機制。新聞輿論監督是把雙刃劍,離開法律的保護,新聞輿論監督自身就會遭到破壞,最后新聞輿論會成為權勢的奴仆。同樣,沒有法律的監督,新聞監督就會成為脫韁的野馬,以致肆意踐踏公民的權益。實踐證明,法制不完善,監督制度滯后,是輿論監督難的重要原因,怎樣用法律保障新聞傳媒的輿論監督權,保障記者的采訪權,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并確定侵權范圍和界限,顯得十分必要。當前,新聞傳媒的性質、地位,新聞記者的權利、義務,在法律上都很不明晰,主要規范手段僅是現行政策和行政手段,缺乏一部專門的法律制度。所以,在新聞事業走向繁榮的今天,加速新聞體制改革、加速新聞立法進程,已成為當務之急。用法律保障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權、傳播權,保障記者的采訪權、知情權、批評權,并從法律上明確新聞媒體的性質、地位和新聞工作者的權利、義務,同時防止濫用新聞批評權,從法律上明確界定侵權的范圍和界限,充分體現人民言論出版自由的法規化。同時也使黨和政府把新聞活動納入有序管理、有法可依的運行機制中,使新聞輿論監督步入政治文明的軌道。
擴大新聞輿論監督自主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身是一個公平、自主、獨立的機制,在這種特定的機制的推動下,作為上層建筑組成部分的新聞媒體,必然要以多元格局適合民主政治的發展。因此,加強新聞體制改革,擴大新聞輿論監督的相對自主權,實行總編(社長、臺長)獨立負責制,使新聞媒體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擴大新聞輿論監督的相對自主權,其實質就是在方針上以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同時,加強輿論監督;在模式上從一種職能、一種式樣和一種聲音轉向多種職能、多種式樣和多種聲音(但不是噪音),造成民主的政治氣氛;在方法上主要通過報道、評論和調查等形式,消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民主政治完善過程中的各種弊端;在管理機制上,充分發揮新聞單位自身作用獨立行政監督的功能。
造就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一代新聞輿論監督專業人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它要求新聞工作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人格修養,必須具備基本的從業條件:一要政治堅定,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忠誠黨的新聞事業。二要道德高尚,為文清廉,堂堂正正開展新聞監督工作。有人說: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記者筆下有人命關天,記者筆下有是非曲直,記者筆下有毀譽忠奸。雖然這是民謠,但也同時反映了記者崗位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重要性,要求記者必須有高尚的道德。三要境界崇高,立文為公,勇于自我犧牲。新聞記者必須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要用嚴格的規范和信條約束自己、激勵自己和調節自己,鍛煉至美品格,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四要作風踏實,即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五要完善輿論隊伍的自我約束機制。新聞輿論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在行使輿論監督的同時,必須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不斷完善自我約束機制,在行使新聞輿論監督權力之時,謹慎行事,不可濫用新聞自由權力,促進新聞輿論監督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①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尤光付:《中外監督制度比較》,商務印書館,2005年。
③周鴻書:《新聞倫理學論綱》,新華出版社,1995年。
④劉建明:《天理民心——當代中國的社會輿論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