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整日忙于工作的巡警,在一次巡邏中發現一個老太太病倒在路邊,就把老太太送到了醫院。當他攙扶著老太太走到醫院門口時,卻沒有想到竟迎面碰到了自己七十歲的老父親。老父親是從農村到市里看心臟病的。他知道兒子忙,怕打擾他的工作,就一個人到醫院看了病。
這是發生在2005感動安陽年度人物施海清身上的一件事。在做《施海清》這一期節目時,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一年,筆者用了一組鏡頭來對這一細節進行“情景再現”:
1.施海清攙扶著老太太走進醫院大門(鏡頭從醫院大門上的市人民醫院搖下來,大景鏡頭);
2.施海清攙扶著老太太碰到迎面走來的父親(施海清攙扶著老太太作前景,主景是迎面走來、步履蹣跚的父親,中景鏡頭);
3.父親驚奇的面部表情,睜大的眼睛(面部特寫鏡頭);
4.施海清吃驚的神情,張口和父親說話(父親作前景,主景是施海清攙扶著老太太吃驚地看著父親,近景鏡頭);
5.父親手中顫抖的CT檢查片(天空飄落的雨絲作前景。特寫鏡頭);
6.施海清攙扶著老太太胳膊的手(特寫鏡頭);
7.面部表情復雜的父親給施海清擺擺手走過去(攙扶著老太太的施海清作前景,主景是走過去的父親。近景鏡頭);
8.施海清回頭看父親(攙扶著老太太,施海清作前景,主景是走過去的父親,近景鏡頭);
9.施海清回頭看父親,(走過來的父親作前景,攙扶著老太太的施海清作主景,近景鏡頭);
10.施海清回頭看父親(施海清扭回頭看父親,表情凝重,面部特寫鏡頭)。
在進行后期編輯時,筆者把這一組鏡頭全部做成黑白的慢鏡頭,同時去掉同期聲,并輔以深沉的背景音樂,最后定格在施海清回頭看父親的特寫鏡頭上。如果說前七個鏡頭是這個情節的鋪墊和渲染,那么后面施海清的三個回頭的鏡頭則是這個情節的關鍵和高潮。
本期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許多觀眾在觀看節目后給筆者打電話說,施海清的“三回頭”讓他們哭了。在兩個月后舉行的頒獎晚會上重放節目時,許多觀眾,包括市領導和評委,仍然是熱淚盈眶;即使在我們做感動安陽的后續報道時,提到施海清的“三回頭”,專家學者和觀眾仍然很激動,與此同時,一些電視新聞業內同仁卻對筆者的這一做法給予了批評。他們認為這種“情景再現”一看就是假的。“情景再現”如果在新聞類節目中使用,有失新聞類節目的真實性。
那么,在新聞類節目中,能否使用情景再現呢?我們在此不妨作一番探討。
電視報道中的“情景再現”,也稱現場模擬、情景模擬,它往往用具體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過模擬、扮演、重演、道具、動畫、繪畫和特技等手段,把過去的客觀事物或過去曾經發生的事重現出來。它往往多用虛鏡頭來表現全景,用局部特寫鏡頭來表現細節。它使人物、事件、情節、場面、景物、情緒……形成畫面,并不斷引發相應的態度和感情,它表現的事物或過程精確而具體,讓觀眾最大限度地獲得現場感。
電視“情景再現”的敘事者是鏡頭,它所拍攝的影像是一種較之文字更為感性的符號。作為一種創作理念和表達方式,它敘述的是沒有鏡頭在場的“過去時態”的歷史,是對原有的關于歷史信息表達習慣的粉碎和重構。它再現的是一個情、一個景,它有氛圍的、情感的、思想的東西在里面,它拒絕的是枯燥無味的敘述,它追求的是讓節目更具可視性和故事性。
作為一種表現手段,“情景再現”較早地應用于紀錄片的創作。20世紀70年代,美國電視欄目《60分鐘》開“情景再現”之先河,在一些案件題材的專題節目中廣泛應用。在我國,“情景再現”的應用以中央電視臺為始、為主。像其知名欄目《見證》、《今日說法》、《探索與發現》,我們會經常看到“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情景再現”除了在紀錄片和一些社教類欄目中采用外,現在像湖南衛視的《晚間新聞》、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等一些有影響的新聞欄目中也讓人看到了“情景再現”。
嚴格地說,不是現場記錄的東西都是再現,這其中包括想象、模擬甚至補拍的東西。那么,在新聞類節目中應用“情景再現”是否真的有悖于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呢?新聞的真實性是指新聞報道對客觀事實所作的真實反映。“情景再現”再現的是曾經發生的和客觀存在的,它的表現手法是模擬的,是假設的,但它反映的內容和事實是真實的,因此,筆者認為,在新聞類節目中應用“情景再現”無可厚非,在新聞類節目中應用“情景再現”并不違背新聞的真實性。
那么,“情景再現”是否適合在新聞類節目中應用呢?
在媒介進入融合時代、收視競爭白熱化、節目品牌化經營的今天,電視節目在觀眾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這是當前電視媒體必須直面的問題。現在,從大到小,各級各類電視臺都在探索如何提高電視節目的貼近性和收視率,如何把電視節目做得更好看更耐看更有生命力。電視新聞的從播到說,電視專題片從冗長的解說配畫面到解說、畫面配同期聲的應用,都在敘述方式上不斷改進,以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情景再現”作為一種表現手法,它使電視節目的親近性、可視性、感染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它使電視節目追求的歷史的、文化的和社會的價值更豐厚,它使電視節目所表現的事實的揭示和挖掘更深刻,它使所表現的真實自然的人及人性受到高度尊重。因此,“情景再現”在新聞類專題節目中應用,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趨勢。
“情景再現”既然符合新聞真實性原則,適合新聞節目中應用,那么“情景再現”是否可以在新聞類節目中隨便使用呢?筆者認為不是這樣。“情景再現”只有在對原生態的現場資源無法采錄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而且適合用于通過紀實手法進行創作和表現主題的專題片。而在純新聞類節目中要少用或盡量不用“情景再現”。因為純新聞類節目無論從其本身屬性或受眾的要求來看,其主要以直接傳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客觀、真實的新聞信息為主,故事性較弱,即使展現一個過程,也可以運用空鏡頭和同期聲采訪來表現。
(作者單位:安陽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