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mm口徑的狙擊步槍雖然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被炒得熱火朝天,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在軍隊裝備體系中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時過境遷,至2004年夏以來,德軍已將G8212.7mm狙擊步槍作為步兵班選用武器,以解決步兵班內兩挺MG4 5.56mm輕機槍遠距離火力不足的問題。2005年3月,美國陸軍也正式批準M107 12.7mm狙擊步槍列裝到班,作為M24 7.62mm狙擊步槍的補充。美軍雖然不是用12.7mm大口徑步槍替代7.62ram口徑步槍,但筆者認為,將大口徑狙擊步槍列裝到班,此事看似簡單,其實非同小可!因為這是當今戰場形勢變化的結果,反映出未來作戰模式、裝備體系的發展趨勢。美軍這種武器編配體系的悄然變化,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研究。
M107狙擊步槍全槍質量14.5kg,全槍長1473mm,槍管長711mm。可裝在車輛上使用或兩人攜行使用,攜行時將槍管分解下來,兩腳架折疊后用軟質或硬質的箱子包裝。采用倍率4.5~14倍可調的白光瞄準鏡,配用新研制的XMl022比賽級殺傷彈,射擊精度為1密位,對人員有效射程為1500m,對車輛有效射程為2000m。不過,在阿富汗戰場。M107狙擊步槍曾經有過在3500m距離上擊斃有生目標的紀錄。
大口徑步槍卷土重來
口徑為12.7mm或12.7mm以上的步槍并不是新槍種,早在1916年坦克出現之后,就曾出現過10mm、12.7mm、13.2mm、14mm、14.5mm等口徑的反坦克槍,用于打擊300m內的坦克、裝甲車輛,也可以射擊1000m內的土木工事和火力點。其全槍長多為1.2~2m,全槍質量12~60kg不等,發射穿甲彈。如德國的特一格13mm反坦克槍,發射波爾特公司研制的13×92mmSR彈,在200m內能垂直穿透25mm厚的裝甲板,這在當時已經是最先進的水平了,因為當時的裝甲厚度是5~12mm。反坦克槍早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坦克的克星,但隨著坦克的裝甲厚度不斷加大、裝甲質量不斷提高,其防護能力也愈來愈強。從1930年代開始,反坦克槍逐步被淘汰。
但是,從1960年代起,強調機動作戰的戰場上出現了裝甲輸送車,繼而發展了步兵戰斗車,出現了士兵乘車協同坦克的機械化作戰模式。薄裝甲的步兵戰斗車、傘兵戰斗車、裝甲輸送車、裝甲偵察車等在戰場上急劇增加,增加速度比坦克快得多。如俄羅斯一個坦克師有坦克331輛,步兵戰斗車加上各種裝甲輸送車有487輛;摩步師相應的是272輛和633輛。法國陸軍共有坦克1100輛,而步兵戰斗車、裝甲輸送車達8000余輛。隨著更多薄裝甲目標的出現,大口徑步槍又開始有了用武之地。如奧地利斯太爾15mm IWS2000反器材步槍發射脫殼彈的初速為1450m/s,能在1000m內擊穿40mm厚的裝甲。更重要的是,現代大口徑步槍彈不光有穿甲彈,還增加了爆炸殺傷、穿甲燃燒、穿甲爆炸燃燒等多種彈種。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海軍陸戰隊曾在1600m距離上用M82A1狙擊步槍發射穿甲燃燒彈,擊毀3輛蘇制BMP-1戰車。
從這層意思上講,大口徑步槍翻身的機會來了。但是,“卷土重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它的裝備是多重因素決定的。
理由之一:城區作戰的需要
當今戰場不再像二戰那樣在平坦廣袤地域上展開,現在和今后的多數軍事沖突將發生在城市。目前世界上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約有300多個;有人估計,到2025年約有85%的世界人口將生活在城區之內。國家的經濟文化中心、政治焦點和軍事沖突往往匯交于城市,城市更多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由此,未來戰場形勢變化之一是城區作戰變得更多。城市地面作戰的特點是交戰點分散,而且人群混
雜,敵我難分。戰斗雙方常是一路一墻一角之隔,需要逐個房間、逐棟樓房地爭奪。對于守衛方來說,因為城市建筑物密集,遍地水泥構件和地下建筑,易于隱蔽,普通槍彈和小威力炮彈作用有限。對于進攻方來說,各種重火力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市內難于機動,無法展開拳腳,往往還會成為被襲擊的活靶子。這些特點決定了分隊戰斗情況多,分隊的支援武器需求也很多。相比之下,在分隊各種支援武器中用單發火力的大口徑狙擊步槍,比用重機槍、榴彈發射器或火箭筒都能減少附帶損傷。因為重機槍是散布射擊,榴彈發射器和火箭筒是面殺傷,某些情況下在城區使用都更容易造成伴隨損傷或死亡。
因此,大口徑狙擊步槍作為現代城區作戰使用的低伴損輕武器,是大口徑步槍“卷土重來”的理由之一。
理由之二:火力壓制的需要
二戰以來,主要軍事強國諸兵種協同作戰能力越來越強,支援步兵的火力越來越猛,機械化作戰速度越來越快,在對步槍遠戰性要求有所減弱的同時,對步槍的突擊性要求越來越迫切。1960年代以來,火藥技術有了進步,機械加工技術有了長足發展,技術上有了減小口徑的基礎。加之戰場上對步兵的機動性要求提高,對減輕步槍尤其是步槍所用槍彈的質量更為迫切。從1963年美國率先在越南戰場推出世界上第一種5.56mm小口徑自動步槍開始,引發了世界性小口徑突擊步槍裝備熱潮,大部分國家采用了5.56×45mm槍彈,俄羅斯采用了5.45×39mm槍彈,中國則采用了5.8×42mm槍彈。各圍軍隊的班用槍械小口徑化后,班級火力的突擊性增強,火力的持續性增長,但火力的壓制性卻有所減弱。而當今戰場上的分隊作戰獨立性加大,對班排級的火力壓制能力則要求更高。
說到火力的壓制性,槍彈的火力壓制性在戰場上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對有生目標的殺傷程度;聲響震懾效應與周圍濺落的視覺刺激作用;對遮蔽物后面的有生目標在殺傷之前的貫穿力大小。小口徑步槍彈的殺傷性優勢主要是由于其高初速條件下的失穩翻滾等因素造成。在中遠距離上,口徑愈小,殺傷效果越差。而口徑愈大,彈頭質量愈大,動能愈高,殺傷效果就愈大。彈頭能量愈大,其對戰場上的沙袋、磚墻、木板等貫穿力就愈大,而且彈頭飛行時的抗干擾能力愈強,對灌木、草叢等遮蔽物后面目標的殺傷威力也就愈大。
大口徑狙擊步槍作為現代戰場上班用槍械廣泛小口徑化后的壓制性補充,是大口徑步槍“卷土重來”的理由之二。
理由之三:大威力突襲的需要
彌補戰場上班用槍械小口徑化后的火力壓制性不足,可以用機槍,特別是大口徑機槍。但是機槍最大的優勢——火力持續性也遇到了新的挑戰。
一戰中,水冷重機槍只要供水和彈藥充足,可在一小時內連續發射3萬多發槍彈。例如1916年7月1日的索姆河戰役,英、法等協約國軍隊沒有重視機槍的作用,仗著炮火優勢,躍出戰壕縱橫40km全線沖鋒,結果遭到德軍數百挺馬克沁機槍(平均間隔100m就有一挺)的阻截,英法聯軍的士兵一批批倒下,從清晨到日落,3.7萬人傷殘,2萬名壯漢永臥疆場。重機槍的持續火力壓制能力在當時之所以猖狂至極,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于當時支援火力(火炮)反應能力差。即使到了二戰時,支援火力反應時間也得幾分鐘以上。到了戰后的1970年代,直瞄火炮從發現目標到發射只要5秒鐘,導彈和大威力火炮7秒鐘也能完成。在此條件下,重機槍火力持續性的最大優點已經難以發揮,機槍火力一旦暴露就要招致對方炮火的“重點關照”,再也不能像以往戰爭那樣,在一個陣地上無所顧忌地持續發刳上百發、上千發槍彈了。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戰爭中,很多美國大兵遭到反美武裝的狙擊身亡,由此對步槍發射點的偵測技術也開始受到關注。據報道,2006年10月,美軍在伊拉克已向特定區域、檢查站、可疑建筑物、停車場等處部署了一種名為“虛擬麥克風”的激光裝置,其憑借空氣中傳播的彈頭飛行激波,就可以測出對方狙擊火力點的方位角、仰角、距離、槍種等諸元數據。該裝置距離誤差在1m以內,所需定位時間不足1秒,而后就可以控制車載“通用遙控武器平臺”(CROWS)進行射擊,甚至還可以利用B-1B轟炸機、A-10攻擊機安裝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瞄向狙擊手吊倉”,從15000m高空“定點清除”,真乃是“殺雞也用牛刀”。據稱B-1B轟炸機已經基本形成此種戰斗力,首架配備這種吊倉的A-10攻擊機也將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
因此,槍彈發射后從被發現到遭到反擊的時間愈來愈短,機槍的火力持續性已經不能再提倡,現在也需要“打一發就跑”了。比如伊拉克的反美武裝狙擊手,每次開槍射擊到撤退的過程都不超過20秒。現在和今后的火力壓制主要靠射擊前的隱蔽和瞬間射出的彈藥的毀傷能力,大口徑狙擊步槍作為小分隊的大威力突襲武器,是大口徑步槍“卷土重來”的理由之三。
編配決策非同小可
回溯歷史,英國人武器編配的失誤可謂教訓深刻。馬克沁重機槍是1883年7月在英國獲得的專利,樣槍在英國制造,最初的實戰應用也在英國。如1893年,在羅得西亞(今贊比亞和津巴布韋)的馬塔貝爾,50多名英國警察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手持長矛的麥塔比利一祖魯人的數次猛烈進攻,擊斃其中3000多人,前后只用了90分鐘。但英國軍界決策者們認為,打擊武器落后的對手,馬克沁機槍很有威力,但在真正的戰場上機槍不如火炮,還是應當重點配備大炮。所以在索姆河戰役中,英法聯軍調用r1500門大炮,進行了一周的炮轟,光在1916年6月24日炮轟的第一天,就打了150多萬發炮彈,本來以為德軍的陣地已被徹底摧毀,剩不了幾個殘兵。當7月1日發起總攻時,德軍從工事里搬出MG08馬克沁機槍突然掃射,英法聯軍炮火無法及時支援,少量的機槍壓制不住德軍機槍的瘋狂火力,造成57萬熱血男兒拋灑熱血。本來是英國自己的先進武器,沒有為英國創造輝煌,反而被后來精通編配運用的德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個故事說明,應重視對武器的編配運用。大口徑狙擊步槍雖不是高技術武器,但它是應運而生、順應戰場形勢發展的新裝備,對它的應用編配必須引起足夠的關注。
編輯/袁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