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美國“賭王”謝爾登·阿德爾森(Sheldon G.Adelson)身價是30億美元,到2006年卻暴增至205億美元!成為《福布斯》雜志富豪排行榜有史以來,財富增長速度最快的人。等于他在兩年之間,每小時賺進近100萬美元財富。
坐下來跟全球市值最大的博彩集團——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Las Vegas Sands)董事長阿德爾森面對面專訪半小時,這過程,等于見證他賺了50萬美元。
他在《福布斯》雜志去年刊出的美國400大富豪排行榜第3名,財富僅次于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及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如果阿德爾森能夠持續按這個速度增加他的財富,他將會在2012年超越比爾·蓋茨,成為全球最有錢的人。

他在澳門的金沙娛樂場2004年8月開業后,一年之內回收所有投資,兩年打敗獨占澳門賭業40年的賭王、澳門博彩公司行政總裁何鴻燊,成為澳門第一大賭場。如今,他已經跨足到新加坡。
炸掉原來的賭場重建
把威尼斯搬進沙漠
1989年,阿德爾森以1.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買下了舊的金沙賭場酒店,并建起金沙展覽中心。這是美國首家由個人投資并擁有的展覽中心,阿德爾森開始踏進他原先并不熟悉的博彩業。
阿德爾森在1991年就開始構思將意大利威尼斯水都,復制到美國內華達州的沙漠里。為此,他不惜成本請來建筑歷史學家和畫家參與酒店設計。酒店內有著長達4公里的室內運河,河岸邊是赫赫有名的運河廣場。
為了威尼斯人度假村的投資計劃,阿德爾森在1995年將他的COMDEX展覽公司以8.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億元)賣給日本軟件銀行總裁孫正義。再貸款、投資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7億元),將原來的金沙賭場酒店炸掉重建。
1999年,集度假村、酒店、賭場于一身的“威尼斯人度假村”誕生,成為拉斯維加斯當時最高級的度假村,也把阿德爾森的事業推向另一個高峰。
攤開金沙集團2005年年報,“威尼斯人度假村”平均住房率高達97.3%,同時期拉斯維加斯飯店平均住房率為89.2%。
據拉斯維加斯展覽與旅客協會(LVCVA)統計,2005年“威尼斯人度假村”平均房價達225美元,而拉斯維加斯平均房價則為103美元。
阿德爾森是賭國的新兵,但他為了“做對的事”,不惜成本地堅持,讓“威尼斯人度假村”大獲成功。他也是第一個踏出美國,將老虎機放到亞洲來的拉斯維加斯賭場大亨。
2004年8月,他看好亞洲人愛賭的天性,斥資2.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7億元),在澳門興建澳門金沙娛樂場。
用100億美元掏中國人錢包
讓澳門超越拉斯維加斯
美國人的平均年收入是中國人的34倍,但占了澳門賭客近9成的中國人,竟在一年之內,讓阿德爾森賺回投資成本。
“拉斯維加斯的觀光客走進賭場,是為了娛樂、好玩。”一位澳門金沙公司主管說:“但一些中國人走進賭場是為了搏命,他們來到賭場就是夢想著一夕致富。”
澳門金沙娛樂場的成功,讓阿德爾森決定在澳門再加碼,他將繼續投資總計近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80億元)在澳門興建7座豪華觀光飯店,創造2萬間客房,鎖定他最擅長的展覽與會議中心業務。
阿德爾森的澳門賭局,不僅讓他在拉斯維加斯賭界先聲奪人,贏得了財富,他更想贏得全亞洲。為了龐大的東南亞市場,他將眼光鎖定距離澳門3個半小時飛機航程的新加坡。
下注千億搶進東南亞
拿下新加坡首張賭場執照
2005年8月,阿德爾森再投超過新臺幣1000億元(約合人民幣250億元),以最高價擊敗其他競爭對手,拿下了新加坡第一張賭場經營執照——濱海灣金沙的30年經營權。
“濱海灣金沙將是新加坡最大的建筑物,也是金沙集團在東南亞的地標。”金沙集團首席執行官威廉·韋德說,新加坡是東南亞國際旅客的集散地,金沙集團想在東南亞站穩腳步,位于新加坡精華地段的濱海灣就是金沙集團的戰場。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馬寶山表示,這座賭城將可確立新加坡優質會展中心的地位,并重振新加坡的旅游業。
新加坡的目標是2015年要吸引1700萬名觀光客。濱海灣金沙預計在2009年落成,第一年計劃吸引60萬名游客,“新加坡政府的目標與我們一致,這是我們敢大膽下注的原因。”韋德指出。總計金沙集團未來5年內,承諾在澳門與新加坡的投資金額高達新臺幣4300億元(約合人民幣1075億元)。
賭博是人類的天性?
能使人實現“一夜致富”的夢想
“為何你敢做這么大的投資?”
被問到這問題,阿德爾森拿起我的白色MP3錄音筆,看著我說:“我小時候,是用黑膠唱盤,后來變成卡式錄音帶,再來變成CD,現在又變MP3。科技或工業必須不斷進步,才能吸引消費者使用。”
“但賭博不用,我從事的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行業,只要有人類,就有賭博。”阿德爾森淡淡地說。
賭,能使人實現“一夜致富”的夢想,也能讓人輸光了褲子。
與其他賭徒不同的是,如今的阿德爾森擁有夢想的實踐力。想想看,經營博彩業,不僅是要拿得到特許執照,更要有游走黑白兩道的能力,最后還要將它企業化與國際化。有這本事的人,全世界恐怕也不多。
(摘自臺灣《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