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資金又稱“主權財富基金”,簡單地說,就是有國家背景或得到政府支持的資金。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近日投入30億美元參股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標志著中國主權資金在全球資本市場的隆重登場,走出國門的人民幣在這一舞臺上呈現新的面孔。
資金動機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是中國的政策銀行,與其攜手參股巴克萊銀行的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公司,這一“雙重主權資金”雖讓巴克萊在并購荷蘭銀行的爭奪中贏得先機,但同時也引起歐美國家的警覺與不安。

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表示,主權資金往往受到“政治和其他動機”的驅使。她說,主權資金的出現帶來了“一場全新的沖突局面,我們必須認真應對”。
德國政府準備設立機構,審查外國主權資金的并購案,但默克爾還是希望歐盟能在這一問題上聯手行動,增加外國主權資金的透明度。
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副行長吉弗警告:“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從債權人開始向資產所有人轉變,可能導致政治緊張和保護主義”。
此外,美國財政官員也呼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制定管理主權資金的指導原則,否則會導致金融保護主義。
西方警覺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成功參股巴克萊銀行,并準備在巴克萊成功并購荷蘭銀行后跟進投入80億美元,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巴克萊銀行的持股比例將達5%以上。
交易如此順利與英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緊密相關。英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度領先全球,面對所謂金融保護主義的威脅,英國財政大臣達林還是表示要“張開雙臂”迎接這些資金。
無獨有偶,還在籌備中的中國外匯投資公司5月以30億美元購買美國私人私募股本集團黑石10%的股權。
但是,當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兩年前大氣地以185億美元現金購買美國尤尼科石油公司時,卻遭到美國的否決。
美方稱,中海油有政府背景,公司運營不夠透明。一年后,美國國會又否決了阿聯酋收購美國6個港口的管理權的申請。
美國顯然表達了對主權資金的擔憂,但更擔憂的是中國、阿聯酋等國政府資金對石油和港口資源的染指。
不難理解,英美等國或許會在金融服務業、資本市場上容許外國主權資金的介入,但在石油等戰略資源的融資并購上則會相當謹慎。
緩解壓力
中國外匯儲備高達1.3萬億美元,已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增長勢頭迅猛。與此同時,中國通貨膨脹率達到了近三年來的最高水平4.4%。
中國急需將巨大資金投資海外,緩解經濟過熱壓力,同時也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籌建中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將在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在國開行參股巴克萊后三天,國家保險監督委員會發布規定,放寬保險公司投資海外市場,將投資海外金額的比例從5%提高至15%。保監會公開宣稱,此舉可抵御人民幣升值風險。
在購入黑石集團10%的股權后,中國外匯投資公司又在籌劃新的大手筆,據悉,目標鎖定全球最大礦業公司必和比拓。很明顯,中國要在關系到自身發展的世界能源行業內成為更重要的利益相關者。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主權資金在國際資本市場登場后將會扮演重要角色,但歐洲市場到底該向政府投資基金開放到何種程度,歐洲政府卻不那么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