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徐放鳴案背后,隱藏著一宗跨國商業賄賂秘聞
經過《財經》記者近半年的跟蹤調查,原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徐放鳴案背后隱藏的一宗跨國商業賄賂大案,日前浮出水面。
徐放鳴案于2006年9月15日一審宣判。北京市一中院的判決書中載明,徐放鳴分四次收受北京誠奧達公司法人代表韓冰賄賂款總計人民幣20萬元、美元10.8萬元;此外,徐放鳴還分三次收受一個名叫“劉敏”的女子給予的賄賂款,總計美元12.8萬元,并為劉所在企業謀取了利益。法院以受賄總計人民幣215.3萬余元,判處徐放鳴無期徒刑。
一審宣判后,徐放鳴不服,以“量刑過重”為由上訴至北京市高級法院。后者未開庭,經過書面審理,對一審法院認定的受賄事實全部予以確認;但鑒于徐放鳴“犯罪后果沒有給國家造成特別嚴重的損失”,而且“認罪態度較好”、“親屬積極退繳受賄款項”等情節,于2006年11月10日二審改判徐放鳴有期徒刑13年。
徐放鳴案兩份判決書量刑不一,但認定事實完全相同。
一個細節是,兩份判決書中均未點明行賄者之一劉敏所服務的企業,僅指出,“1999年至2001年間,徐放鳴利用其先后擔任財政部國債金融司副司長、金融司司長,主管金融工作的職務便利,接受劉敏的請托,為其所在企業謀取了利益。”
2007年1月12日,徐放鳴案的行賄者之一韓冰,被檢方起訴至北京市一中院,被控罪名為“單位行賄”。但同是徐放鳴案行賄者的劉敏,卻不在起訴之列。
劉敏何許人也?為何司法機關對劉所服務的企業語焉不詳?《財經》記者就此深入跟蹤調查,終獲知劉敏系法籍華裔女子,年近40歲,其涉案時效力于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
尋租外債發行
對于徐放鳴、劉敏之間的非法交易,北京市高院終審判決書作了詳細記載。
劉敏行賄之舉,同法國巴黎銀行成為中國主權外債發行的承銷商之一不無關系。
據劉敏的證言,其所供職的外資企業與財政部有業務合作關系。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末,徐放鳴向劉敏暗示自己的薪酬較低,劉提出可以給予徐放鳴錢款。于是,1999年6月、8月及2000年8月,劉敏以為徐放鳴之子提供出國費用的名義,先后三次將共計12.8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05萬余元)轉入徐放鳴指定的境外賬戶中。
由北京市政法委編寫、已公開出版的“北京反腐倡廉法制教育叢書”,則從另一個渠道透露出,劉敏當時的身份為法國巴黎銀行駐香港的中國定息收益部銷售主管,亦直接負責聯絡中國財政部外債發行項目。法院認定其行賄與此職務及所在企業有直接利益關系。
據《外債管理暫行辦法》,中國的外債可分為主權外債和非主權外債,前者指由國務院授權機構代表國家舉借的、以國家信用保證對外償還的外債。該辦法第13條規定,財政部為國務院指定的主權外債惟一授權機構,相關發債程序由財政部報國務院審批,并納入國家借用外債計劃。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以財政部名義向國際社會發行債券始于1997年,發行過等值5億美元的德國馬克債券和5億美元全球債券;1998年發行了10億美元的全球債券。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直到2001年5月才再次發行了等值15億美元的歐洲債券。分別是期限為十年期10億美元債券和五年期5.5億歐元債券(當時匯率等值5億美元)。
據《財經》記者了解,2001年的歐洲債券發行,財政部最終擬定由美資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負責美元債券的承銷,歐元債券部分則由法國巴黎銀行、德國德意志銀行及英國巴克萊銀行包銷。
徐放鳴與劉敏的非法交易,正發生在2001年發行歐元債券運作期間。據財政部官方網站消息,2000年,法國巴黎銀行正式成為中國首次發行歐元債券的三大承銷銀行之一。
徐放鳴案的檢方卷宗顯示,1999年至2001年間,身為法國巴黎銀行中國定息收益部銷售主管的劉敏,負責聯絡中國財政部外債發行項目。由于各家銀行競爭很激烈,迫于業績壓力的劉敏決定買通徐放鳴。檢方查證,劉敏在提供賄賂之后,要求徐放鳴在財政部確定外債發行主承銷商的過程中,“不要對法國巴黎銀行持反對意見”。
北京高院終審判決書亦載明:“財政部金融司出具的情況說明、國務院批件、財政部簽報及合同等書證顯示:1999年至2001年間,財政部與劉敏所在的外資企業有業務關系,徐放鳴分管該項業務。”
財政部人事檔案亦證實,1999年時,徐放鳴為國債金融司副司長,外債發行主承銷商的選取是其重要工作。2000年6月,徐放鳴升任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全面主持金融司工作。
按工作流程,外債發行工作由財政部金融司以簽報的形式自下而上向財政部分管副部長申請,并報國務院批準,徐放鳴作為直接經辦人,擁有相當大的上下其手的空間。

行賄者的不同命運
據知情人士介紹,劉敏與徐放鳴相識,是通過徐案的另一行賄人韓冰引見的。
韓冰早年曾任外經貿部下屬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投資公司金融處副處長,與徐放鳴相識于1988年。彼時兩人一起赴日本考察,異國他鄉的生活、相似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環境使他們成為密友。數年后,韓冰下海經商,創辦北京誠奧達公司。在“農發行租賃案”中,該公司經徐放鳴兩次幫助獲利近千萬元,作為回報,韓冰向徐行賄約109萬余元人民幣(參見《財經》2006年第19期“拆解徐放鳴案”)。
而在劉敏行賄徐放鳴案中,韓冰始終是以中間人身份出現:據劉敏的供述,1999年6月17日、1999年8月25日、2000年8月1日,她三次通過香港花旗銀行的賬戶,向韓冰在香港開設的匯豐銀行和高盛國際股票賬戶匯共計128040美元。這筆錢正是后來給徐放鳴的12.8萬美元,而另40美元為手續費。
韓冰亦在受審中證實,1999年上半年,徐放鳴對他說,劉敏要借其賬戶匯一筆錢。為避免賬戶內資金混淆,韓冰在自己的高盛國際股票賬戶下加開了一個賬戶,名稱上以HANBING NO1和HANBING NO2加以區分。劉敏所用賬戶為后者。案發后,該款已全部交給了偵查機關。
2007年1月12日,因向徐放鳴行賄109萬余元,韓冰被起訴至北京一中院,被控罪名為“單位行賄”。但同樣向徐放鳴行賄的劉敏,卻不在起訴之列。《財經》記者獲悉,韓冰案目前仍在審理中,尚未宣判。
頗引人注目的是,徐放鳴于2005年6月30日案發被捕,至2006年初即已由檢方提起公訴。但在此后的2006年5月24日,法國巴黎銀行高調宣布:劉敏被委任為該行中國資本市場負責人,以拓展法國巴黎銀行在中國資本市場的份額。
不過,時至2006年9月中旬,即徐放鳴案一審宣判時,劉敏已離開法國巴黎銀行。《財經》記者通過眾多渠道獲知,劉敏離任后亦未因徐放鳴案受到任何追究。
針對《財經》記者關于劉敏案的采訪,法國巴黎銀行東北亞洲區企業傳訊部經理陳素馨通過電子郵件回復稱:“劉敏女士目前已不再是我行職員,我們不便就此做出評論。”
法國巴黎銀行是歐元區第一大銀行,其在華歷史頗為久遠,早于1860年即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辦事處。劉敏所服務的該行定息收益部擁有1300人,其中亞洲區300余人。
劉敏為何未被起訴
徐放鳴一審代理律師張慶方認為,檢方是否起訴劉敏,視其情節輕重和個人表現而定。
接近檢方專案組的人士則稱,劉敏未被刑事追究,實際考慮到外交政策及貿易合作等多重因素。此前的慣例是,一些企業高管的跨國行賄行為一般僅受行政處罰,而未在公訴之列。
《財經》記者,劉敏系法籍華裔。早在1997年,法國作為成員國之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就正式通過了《在國際商業交易中反對行賄外國公職人員公約》,其第一條即將“行賄外國公職人員”視為“嚴重犯罪”,對其制裁可包括刑事追究或經濟處罰,以及民事或行政制裁。針對司法管轄權限,該公約規定可由所涉國提出請求,當事各方協商確定。
但事實上,劉敏行賄中國財政部官員一事,由于中國司法機關并未對外充分披露相關信息,無論劉敏本人,亦或其供職的法國巴黎銀行,均未受到法國官方或OECD組織的任何形式的責任追究。
OECD反賄賂工作組(Working Group on Bribery)負責人馬克匹斯(Mark Pieth)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指出,打擊國際商業賄賂依賴腐敗案件的相關信息充分披露。
據馬克介紹,OECD反賄賂工作組目前由36個國家的成員構成,其中30個是OECD成員。他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30個國家,是主要出口國。他們一起占據了全球70%的出口和90%的投資。某種意義上,國際行賄者主要來自OECD成員國,是“賄賂的供應方”。所以OECD反賄賂工作組非常關注世界知名公司行賄外國公職人員的行為。
不過,OECD反賄賂工作組并不是一個執法機構,其主要是通過向各國政府提交報告,形成壓力要求改善執法環境。而目前,中國還不是OECD反賄賂工作組的成員國,這方面的合作還沒有完全展開。
據馬克介紹,今年1月間,中國首次以觀察員國身份參加了OECD反賄賂工作組的會議,“我對此非常歡迎,”馬克告訴《財經》記者,“我們可以就此增進了解。”
中央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咨詢專家、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程寶庫認為,由于跨國商業賄賂手段非常隱蔽,導致取證困難,懲治個案極少,亦使同類案件在華發生幾率有所抬頭。從長遠來看,制訂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既統一目前分散于各處的規章,又將治賄權限賦予統一機構,是當務之急。
監察部副部長、中央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李玉賦告訴《財經》記者,目前中央已成立專門的項目小組,以加大對國外金融企業、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此類劣行的查處力度。
據他介紹,此項工作由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親自部署,以應合《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實施契機,研究提出打擊國外跨國公司在中國行賄犯罪問題的對策。
本刊記者王長勇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