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8年,新增用于普通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的財政資金將至少達到318億元,以實現貧困生“上得起學”的目標
至2007年,中國農村1.4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被免除了學雜費;那么,義務教育階段之外的5000多萬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求學遇到困難怎么辦?
這一問題如今有了答案。國務院近日出臺“國發(2007)13號文”,提出了資助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一攬子政策。
國務院這份文件題為《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確定,在2007年秋季,中央財政將出資約95億元,地方配套59億元,用于在普通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確保貧困生“上得起學”;至2008年,該數額將至少增至318億元,其中中央承擔200億元。
“新資助體系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學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總共將達500億元。”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在解讀資助政策時說。

教育資助體系初成
前些年,中國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偏少,公眾對“免費義務教育”呼聲強烈。在公眾和學界的推動下,中國政府自2005年底啟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決定五年內投資2182億元用于農村免費義務教育。該項改革基本解決了義務教育的籌資機制問題,全國目前1.4億多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均已免除學雜費。
義務教育投資問題解決后,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求學難”逐漸進入決策者視野。
據2005年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05年底,中國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規模為5500萬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40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600萬人,普通高校在校生近1562萬人。
非義務教育應該由政府和個人共同分擔教育成本。可是,由于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所交各項費用更高,政府投入偏少,相當多的大中專院校學生依然“上不起學”,其中農村學生占絕大多數。
例如,1998年中國高校始行收費制度,每人每年學費約為4000元至6000元。此后高校連年大幅擴招,一些學生因交不起學費失學。為此,1999年中國政府試行“國家助學貸款”,目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可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在校期間貸款利息由財政全額負擔,畢業兩年后應逐年還款。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國累計審批國家助學貸款學生292萬人,審批金額253億元。
但是,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并未徹底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助學貸款用于交學費后,一些學生的生活費仍然緊張,正常生活學習尚有困難。據記者了解,中國高校的貧困生比例大約為20%左右,中西部一些大學該比例甚至高于30%。
在此背景下,建立一個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困難補助等在內的多元化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勢在必行。
具體而言,《意見》確定,設立國家獎學金,每人每學年約8000元,用于獎勵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職學校在校生中特別優秀的3萬名學生;設立國家勵志獎學金,每人每年平均5000元,用于獎勵資助上述學校中大約3%的品學兼優的貧困生;設立國家助學金,針對普通本科高校、高職學校中的貧困生,每人每年平均資助2000元,覆蓋上述學校20%左右的在校生。對中職學校的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貧困家庭學生,按每人每年1500元標準資助兩年。
《意見》還強調,上述高校應從收取的學費中提取10%、中等職業學校提取5%,用于資助家庭貧困的學生,并把資助貧困生績效納入高校評估考核體系。
中西部更為受益
多元化學生資助體系作為一種“公平政策”,應該面對全社會。不過,從具體的制度設計看,整個資助政策全面落實后中西部高校學生受益更大。
《意見》中明確,中央財政負擔全部“國家獎學金”投入,而“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投入則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
按照上述政策,來自西部地區地方所屬高校的學生,無論在何地上大學,其享受的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80%由中央承擔;來自中部地區的學生,60%以上由中央財政承擔;而來自東部地區的學生,根據其上學地點的不同,中央和地方的分擔比例也各不相同。
高等教育專家指出,上述政策執行后的效果,實際上等于中央財政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普通高校、高職和中職學校的財政支持,最終則惠及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專學生。
據接近決策者的人士透露,該資助政策體系建成后,學生獲得的國家助學貸款可主要用于交學費,每人每年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可用于基本生活費。成績較好的貧困生所獲5000元的“勵志獎學金”,可同時用于交學費和生活費。如果該學生特別優秀,可獲得8000元的“國家獎學金”,基本上能夠保證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
此次政策出臺后,在整個教育階段,只剩下普通高中貧困生缺乏明確的資助政策。據記者了解,對于普通高中貧困生資助的基本原則也已經確定,具體政策正在調研之中,2007年內有望出臺。
專家指出,200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但教育內部的制度性改革卻停滯不前,教育亂收費屢禁不止,教育腐敗問題時有發生,距離“辦百姓滿意的教育”目標尚遠。
在財政教育投入不斷增加的現實下,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更應提上議事日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財政投入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