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充分化之道
(《財經》2007年第10期“劉明康談農村金融”)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充分良好的金融服務,如同基礎教育、健康衛生一樣,是社會的公共品。從國際經驗看,金融服務的不足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改善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實現金融服務的充分化,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理論上看,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范圍經濟、金融風險等非經濟因素都會影響金融服務充分化的程度。在現實經濟環境中,銀行的規模和產權結構、物質基礎設施以及經濟金融環境,都對金融服務中的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范圍經濟等產生影響,從而影響金融服務的充分性。
因此,改善社會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充分化程度,是一個系統全面的過程,它不僅僅是金融體系單方面的責任,更需要“跳出金融看金融”。它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狀況(如交通、通信等)、信用程度、法治水平以及教育狀況是緊密相連的。
從監管當局看,實現金融服務充分化則需要進一步轉換監管思路。一方面,要從規制性監管向原則性監管轉變,給予金融機構更多的靈活性,從而減少金融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充分性;另一方面,在監管方向上要從行政限制轉向市場激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金融機構進入金融服務不充分地區,增加金融服務的競爭性。
南京 許立成
轉變觀念比訴訟結果更重要
(《財經》2007年第10期“包頭空難美國訴訟”)
包頭空難,一起典型的中國國內空難,卻由于美國民事訴訟“長臂管轄”原則的存在,而演變成一場跨國集體訴訟,該案會不會最終為中國糾紛美國訴訟打開方便之門,在相關裁定結果出來之前,還不明朗。但其對中國法院立案標準、律師代理范圍等傳統司法觀念的沖擊卻是明顯的。
中國當下正在進行司法改革,但如果下意識的傳統非全球化司法觀念沒有根本扭轉,那么任何形式的司法改革模式都只能是曇花一現。畢竟,司法觀念,是任何司法制度的精神或理論支撐,如果單靠從此制度到彼制度,從此改革到彼改革,而沒有觀念上的轉變做后盾,那么即使改革了,相應的改革也不會徹底。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包頭空難美國訴訟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節司法全球化課,實務法律工作者和相關監管部門,應該以此為契機,扭轉那些傳統的與全球化不符并不合時宜的司法觀念,盡快使自己的觀念全球化、司法手段和法律服務全球化,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制度建設。
北京 李季先
尊重法律和規則方能制勝
(《財經》2007年第10期“娃哈哈非典型商戰”)
娃哈哈與達能之間的紛爭,沸沸揚揚充斥于某些媒體。宗慶后高舉“民族品牌”的旗幟,搖旗吶喊,義正辭嚴;反觀世界知名企業達能集團,卻深諳商業游戲規則的制勝之道,冷靜、理性地運用法律武器,嫻熟的商業策略表現得淋漓盡致。達能的一系列動作,表現出了跨國企業的法律意識、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和品牌意識。
近來,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外資并購熱潮,一些中國企業驚呼“狼來了”,表現出軟弱和恐慌,制造輿論,游說立法者嚴格規制外資并購,這種應對之策值得警醒和反思。
在中國的法治化日益推進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遵守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尊重法律,增強規則意識,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作為現代企業,應當建立規范、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擁有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熟悉資本運營之道,這也是中國眾多民族企業所欠缺的。
市場經濟亦是法制經濟。在中國長期缺乏法治文化傳統基因,又擁有太多計劃經濟制度記憶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家亟需補一堂法制課,否則,欠缺法治精神,淡漠規則意識和無視商業之道,此種環境下,培育的企業是缺乏競爭力的,鑄造的所謂民族品牌也是虛弱的。尊重法律,尊重規則,學會“與狼共舞”,并潛心向國際知名企業學習,中國的企業才能提升競爭力,距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漸行漸近,才會擁有足以自豪的品牌。
上海崔樹立
政府信息公開不容樂觀
(《財經》2007年第9期“信息公開推開門縫”)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推出,其意義不言而喻。但如果以為政府信息公開從此可以順風順水地走下去,顯然是過于樂觀了。《條例》的出臺,只是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實踐中,信息公開的進程阻礙不少。
首先,《條例》在執行過程中會不會打折?《條例》的規定是原則性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一系列可操作的具體制度來進行配合,但在此制度具體化的過程中,存在制度打折的危險?!澳Ч碓诩毠澲小?,類似的情況已屢見不鮮。
其次,按《條例》的要求,政府的工作要放在公開的環境中接受社會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情況必然要損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因此,政府信息公開問題必然會遭到一些人的反對。這可能包括公開或消極怠工式的反對,其結果必然導致信息公開的程度不夠,達不到實際需要。
事實上,政府信息公開之所以不容樂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工作缺乏非常有效的監督機制。不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信息公開仍將是一個長期的困擾。
南京 吳雙成
更正
本刊2007年第10期第86頁“娃哈哈非典型商戰”一文中,圖片說明中的時間應為“2007年4月19日”。
同期第98頁“默多克收購道瓊斯風暴”一文作者應為王冬月(媒體投資顧問和分析師,現在紐約工作)。
特此更正,并致歉。
《財經》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