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勞動合同法》眾多模糊的規定造成了法律層面上員工和企業的不對稱博弈。員工是弱勢群體,法律的模糊性使其失去了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好保護的能力。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成為世界經濟最耀眼的亮點,中國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是,我國經濟還基本處于勞動密集型的狀態,不僅中國,包括拉美和亞洲很多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還是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很多跨國企業把工廠搬遷到中國,主要因為中國經濟還處于并不發達而且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階段。
基于中國現狀,企業的組織形式也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為多。中國人口過多,就業難成為了政府頭疼的一個問題。因此,在就業機會的博弈中,企業有更強勢的話語權,這如同產品短缺年代企業更容易控制產品的定價權一樣。如果你不去上班,肯定有很多其他人搶你的位子。在法律不能有效制約的情況下,企業員工的社會人身份被忽視。一方面,法律滯后和不能有效執行; 另一方面,企業只關心錢,忽視了自身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社群義務。
從某種程度講,即將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是一部“不徹底的模糊的”法律。華為的“先辭后聘”事件,是《勞動合同法》“模糊”的具體體現之一。華為“先辭后聘”事件因為華為是大企業而被關注和放大,華為事件的最直接影響是給很多企業做了負面的榜樣,產生“破窗效應”,教會了很多企業如何規避《勞動合同法》。而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郭臺銘公開討論勞務派遣制度,也是《勞動合同法》“模糊”的體現。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企業的做法是鉆《勞動合同法》的空子。這些“空子”讓我們看到了《勞動合同法》本身的“模糊性”。
《勞動合同法》的模糊性還表現在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理由上。“勞動者因病、因傷不能從事工作,或者因為能力不能勝任工作等等”可以成為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原因,但是“能力”問題是一個模糊點,難以限定。這個模糊點造成了在法律層面上員工和企業不對稱博弈,員工是弱勢群體,法律失去了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好保護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合同法》破壞了整個博弈體系的平衡。
但是,《勞動合同法》依然是我國法制的進步。法律的模糊性和明確性如何平衡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法律規定過細,則會顧此失彼,產生新的不公平; 但是過寬,則在操作性上難以實施。
中國經濟大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在法律的制定中往往起決定性作用。在現有的社會環境下,筆者認為,《勞動合同法》存在妥協性和妥協性和模糊是必然的。法制是隨著經濟和社會進步而不斷前進的。所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要保持一貫的耐心。但對于某一些企業鉆法律空子,損害員工利益,做出有違人權的行為,應該給以嚴厲的輿論譴責,不該給他們任何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