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毛江華攝影記者楊立航)2007年,微軟擺脫了多年來“增長乏力”的魔咒。在Vista、Xbox的高調帶動下,微軟業務正在醞釀全面復興。微軟最新發布的財報業績驕人: 新季度銷售額達到了138億美元,增長27%; 運營利潤為59.18億美元,增幅更是達到了32%。10月26日,微軟股票的交易價格一度突破36美元大關,創6年來新高。
作為一家年收入超過500億美元的IT巨無霸,何以實現如此高速的發展?它的業務何以實現創新?近日,本報執行總編輯孫定與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公司董事長張亞勤進行了深入交流。
“轉型”穩著陸
主要觀點
微軟的轉型主要有3個方面,全球化、多核多平臺、軟件加服務; 產業的融合是技術融合和應用融合,微軟完全按照PC、PC+、PC3去擴展業務,按照產業發展的自然趨勢進行調整與轉型。
孫定: 微軟一直是受業界關注的企業。前不久,我們注意到微軟新季度財報的整體利好,導致微軟股價創6年來新高。有分析認為,始于幾年前的“微軟轉型”成效凸顯,微軟正在擺脫“中年的增長危機”,你怎么看微軟的轉型?
張亞勤: 微軟的轉型有幾個方面: 一是業務進入多核、多平臺。早期,微軟專注在桌面PC,后來進入非PC領域,包括手機、電視、游戲等眾多平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3個屏幕(手機、電視、PC)的融合。同時,我們為企業用戶提供IT基礎架構、商業應用平臺和客戶端等眾多解決方案。
二是軟件+服務的模式。微軟在2000年提出.NET計劃時,就將軟件逐步發展成一種產品+服務的模式。因為,一些企業用戶希望軟件有更多的連續性、更方便的升級換代; 而另一些企業用戶和消費者更在意給他提供的服務是什么。
三是全球化趨勢。從運營方式來講,微軟早期的大型研發和業務都在美國,現在微軟在美國之外的人員和業務占到了一半以上,研發也越來越全球化了,文化上也越來越全球化了。微軟不是一個美國公司,它是一個全球化的公司,在中國,它就是一家中國公司。
孫定: 微軟的轉型被認為是ICT產業融合的大勢使然,這種融合不僅是技術趨勢,更是一種應用趨勢。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理解?
張亞勤: 融合的確是大勢所趨,產品的形態可能會越來越多,但技術內涵卻是整合的: 一是內容的數字化。在模擬時代,每個系統用不同的方式來顯現內容,現在則用統一的數字技術和方式來表現內容。二是IP化。不管是什么樣的網絡和平臺,最終都可以用IP的方式聯系到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業的融合不是產品融合,而是技術融合和應用融合。
另外,互聯網的發展也呈現出四個不同的層面: 互聯網從IPV4演進到 IPV6; 互聯網后臺布建了大量世界范圍內的數據中心、服務器、存儲設備; 互聯網前端平臺呈現多元化趨勢,從PC、手機、游戲機、電視到家用電器,只要有電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都能上網; 互聯網的應用如E-mail、視訊、搜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媒體往往擴大了應用方面的沖擊,而忽略了其他三個方面。事實上,產業的這四個方面是同時往前走的,最終到用戶。正因為如此,微軟在業務轉型上才采取了一種比較均衡的戰略。
譬如在互聯網后臺存儲方面,微軟的數據中心和服務器增長速度最快; 在前端平臺上,我們有PC平臺、手機平臺、電視平臺、汽車平臺、游戲平臺等,現在還在做表面計算多平臺的SURFACE; 在應用服務上,有MSN、搜索、網絡廣告等。
孫定: 看來,今天我們已經不能簡單地將微軟定位為一家桌面軟件公司了,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定位微軟?
張亞勤: 用一句話概括,微軟是一家多核、多平臺,軟件+服務的公司,同時,還擁有國際化、全球化的心態。微軟5年前就做了很大的轉型,目前還在轉型當中,但我們均衡發展的戰略部署已經很清晰了。
20年前,比爾#8226;蓋茨認為數字化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到今天這已成為現實。在這一過程中,PC的形態千變萬化,過去是桌面,后來到筆記本電腦,現在變成只要有電的地方就有計算;PC的功能在擴展,它是計算(Compute)、通信(Communication)、可控制(Control)的一個平臺,它甚至成為了娛樂的中心。
微軟的業務也是完全是按照PC,PC+,PC3去擴展的。換一句話來講,微軟是按照產業發展的自然趨勢進行調整與轉型的。
全球化秘籍
主要觀點
人才和技術越來越全球化,而產品卻越來越區域化、市場越來越細分化、服務越來越個性化; 中國企業正處在全球化的摸索階段,IT可以幫助它們首先在企業里面實現全球化。
孫定: 剛剛你談到微軟已經從一家美國公司變成一個全球公司。那么,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微軟有哪些變化?全球化究竟給微軟帶來了哪些優勢?
張亞勤: 全球化是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跨國企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怎樣在全球范圍內最好地去整合優化它的資源,包括市場資源、運營資源和人才資源。
譬如,中國現在有全球最大的IT人才庫,每年和IT相關的高校畢業生大約有30萬人,是美國的5倍、印度的兩倍。如果企業不能利用中國人才創新的優勢,就沒有辦法跟別的公司去競爭,這是世界扁平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但是,世界是平的,指的是人才和技術的全球化,而產品卻是越來越區域化、市場越來越細分化、服務越來越個性化。因此對于一個跨國企業來講,到中國就要中國化,要了解中國的國策。我最近做的一件事,就是給微軟高層傳達十七大報告里提到的新的關注點。
孫定: 我很贊同你的看法,全球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外國公司在中國要中國化。那么,中國企業在國際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中,應該怎樣避免少走彎路?
張亞勤: 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包括像海爾、聯想、TCL、華為在內的企業都在走向國際化,目前時間上比較短,很難講哪個模式最成功,都還在摸索之中。
全球化不只是將產品賣出中國,對資源進行優化不能只局限在市場。譬如華為在印度還有一個軟件研發中心,還有很多企業在硅谷做研發。對中國企業來講,全球化首先要在自己企業里面全球化,因為在國內你也要和別的企業去競爭,競爭的時候要有自己的管理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IT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帶來一種全球性、透明、快速溝通和決策的文化。而企業的CIO不再僅僅是管電腦的計算機中心主任,他們越來越多地擔負起企業戰略、IT決策的催化器的作用,正在成為企業戰略資產的核心競爭力。
孫定: 在微軟全球化這盤棋上,中國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在微軟中國,到底有多少業務是服務于全球,有多少業務服務于國內市場?
張亞勤: 中國是微軟在美國之外投入規模最大的市場,也是美國之外最大的研發基地。目前,微軟中國已經是微軟在海外發展得最快的、規模最大的,也是機構最完整的本地公司,有近3000名軟件工程師、市場銷售和產業合作人員。
微軟在中國有兩大任務,一是匯集全球的資源服務于中國,二是匯聚中國的資源服務于全球。中國的研發團隊有80%以上是服務于全球的,也包括中國,可以說“中國‘智’造,‘慧’及全球”,當然,我希望將來有更多的比例是專門針對中國用戶和中國市場的; 中國的市場銷售團隊完全是服務于中國市場的,而他們所銷售的產品則匯集了來自全球的智慧。
產業融合創新
主要觀點
跨國公司的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部分,只有推動中國信息產業成功,微軟才有可能成功。
孫定: 微軟從一家美國的桌面軟件公司,成功地轉型成為一家全球化的多核、多平臺,軟件+服務的公司,創新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驅動力。你怎樣看創新?
張亞勤: 創新是一個綜合因素,包括了技術創新、市場模式創新、管理理念創新。
目前,創新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 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創新的周期不斷縮短; 創新越來越具有多變性,特別是在IT行業,從大型機到小型機再到PC,現在逐漸走向了互聯網與通信的融合; 創新越來越具有全球性。
微軟是一家平臺公司,就它的商業模式而言,除了自己創新以外,必須推動整個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創新,包括推動合作伙伴在技術、市場模式、管理理念上的創新。
孫定: 你認為在中國的創新中,跨國公司所承擔的角色是什么?
張亞勤: 我認為跨國公司的創新應該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部分。其一,創新的國家就必須有創新的企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其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業的國家屬性正在淡化,跨國企業在中國就是中國企業; 其三,中國公司可以充分地利用跨國公司向全球公司轉變時帶來的合作創新機會,集成全球資源,實現本土創新。
近年來,微軟和中國的產業界在聯手創新方面已積累了部分經驗。首先是投資。我們對中軟國際、浪潮國際、大連華信、四川長虹等企業進行了戰略投資,未來,我們還會在不同的企業里至少投入一億美元,以擴大國內領先企業的聯合創新規模。其次是培養人才。我們已經與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合作培訓了一萬多名軟件人才; 未來5年內,微軟承諾培訓的架構師和項目管理人員規模將達到8萬人左右。最后是與合作伙伴緊密合作,推進創新成果的分享。到今天為止,微軟已經與4000多家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穩定、共贏的合作關系。
2007年微軟攜手合作伙伴共建生態系統,預計給中國的軟件產業創造了超過154億美元的價值。也就是說,微軟在中國,每賺一元錢,合作伙伴就會賺16.89元。事實已經證明,微軟的創新必然和中國的信息產業相融合,只有中國信息產業成功,微軟才有可能成功。
采訪手記
“簡單”張亞勤
我很喜歡采訪張亞勤。因為他所提供的信息絕對能夠拓展你的視野,而且,他擅長于將眾多的信息用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來。
至少,在我所接觸的眾多微軟高管中,他是第一個用一句話概括微軟轉型的人?!拔④浭且患叶嗪?、多平臺,軟件加服務的全球公司。”
“神童”、“天才”、“傳奇”這些詞語用在張亞勤身上一點也不夸張。12歲上大學,23歲博士畢業,31歲獲IEEE院士,擁有60項美國專利,發表500多篇學術論文,獲獎無數。
然而,令記者感到最有意思的是他的簡單與質樸。有一次到外地出差,張亞勤去網吧,上網跟人打招呼: “我是張亞勤?!睂Ψ交貜? “我是李開復?!睆垇喦诰徒o李開復打電話:“開復,是你嗎?”結果不是。
身兼杰出科學家和全球公司高級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張亞勤對時間的管理是簡單而又有規律的。“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完全屬于自己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進行內部的業務管理,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和外部進行溝通?!?/p>
作為丈夫和兩個孩子的父親,長久以來,張亞勤堅持每周有3天和家人共進晚餐。與其他跨國公司的高管不一樣的是,作為微軟全球公司副總裁和微軟(中國)公司董事長,張亞勤盡可能不在晚上和美國開電話會議。
據熟悉張亞勤的人士透露,張亞勤是技術高手卻不喜歡被技術所左右。
“我不喜歡被技術工具‘束縛’。我的手機可以二三天不看。在不想看手機的時候,短信發來好幾天,我都不會去讀?!庇幸淮?,張亞勤的手機丟了,他一點都不著急,“地址、電話、E-mail都存在電腦和服務器上了,換一個手機,5分鐘后內容全過去了。”
或許,適時的“信息齋戒”,對現代人來說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耙驗楹唵?,所以深刻”,在這一點上,張亞勤和比爾#8226;蓋茨非常類似。(文/毛江華)
總裁感悟
跨國公司要扮演好企業公民的角色
張亞勤認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業的國家屬性正在淡化。一家跨國公司,到了中國,它就是一家中國公司,必須在中國扮演好企業公民的角色。
首先,要在商務行為方面起到一種示范性的作用。包括要遵守本地的法律政策,進行透明性的運營; 對員工、對社會要尊重; 不能帶來環境污染和大量的能源消耗?!耙鲜叽蟮倪@種長期的科學發展觀?!?/p>
其次,所做的產品應該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企業不僅僅是要通過科學創新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使企業的效率變得更高; 還要幫助合作伙伴去共贏,推動中國的相關產業實現共同成長,
再者,企業本身要具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包括慈善和回饋社會。具體到微軟這樣的公司,要努力縮小數字鴻溝,幫助弱勢群體掌握信息、掌握數字化技術,以提高他們的素質。
在張亞勤看來,對于一個企業公民,這三方面缺一不可,其中前兩方面是最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