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各種社交活動很頻繁。
見到的搞信息化的CIO們,大都是興高采烈的,說得頭頭是道。他們業務繁忙,信息化建設也搞得轟轟烈烈。
見到的信息產業界的主管,不論是搞軟件、網絡還是硬件的,大都沒有CIO們那么興奮。聽得最多的,是現在生意如何如何不好做。
今年的GDP增長,大概會超過10%,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正在快速推進,老百姓的收入顯著增加,社會各界信息化的需求相當旺盛。這種情況下,生意為什么會不好做呢?
這些年,信息化建設有了長足的進展。大約10年前,信息化開始于一些點,比如個別企業乃至企業里的個別業務。隨著實現信息化的點越來越多,一些點開始連成線,比如企業的ERP系統、12金系統等等。近年來,又出現了線連成面的趨勢,比如征信系統、人口信息系統、數字城市系統等。
展望未來,不論是對于政府職能轉變、控制和降低政府運行成本,還是建設和諧社會,中國社會經濟的進步都對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信息系統必然要全國聯成一體。譬如,我國正在建設的電子政務系統、社會保障系統、全民衛生系統、環境監控系統、農民工服務系統等,都將是全國聯成一體的系統。可以預計的是,經過5~10年的建設,這些系統將成為國家關鍵性的、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同時,這些信息化基礎設施,每個都是世界上最復雜的、規模最大的系統。
回過頭來看國內信息產業,這個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是以世界上主要的跨國公司為主導,本土企業僅僅是跟隨者。
在信息化的“點狀”時期,跨國公司基本上是把發達國家的解決方案拿到中國來復制,動不動就調派國外專家來華解決問題; 在信息化的線狀時期,在一些與國外類似的領域,比如大批量制造等行業,跨國企業在全球的先進經驗仍有借鑒價值; 然而,在一些中國非常獨特的領域里,比如電子政務、社會保障等方面,跨國企業往往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這時,主導型的跨國企業和跟隨型的本土企業就都有些力不從心了。
現在,我國已經發展到大規模“面狀”信息化的時期。對于關系到國家和人民未來前途與命運的重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論是多有名的跨國企業,誰也拿不出現成的解決方案。從國外調來的專家,一與用戶接觸就暈菜。這時,信息產業出現了明顯不適應信息化發展的情況。我想,許多從前明星企業的困惑根源就在于此。
我國信息化建設中的這一難題如何解決?其實,惟有創新一條路。
我們這里所說的創新,并不是廠商研發中心的技術人員埋頭開發,弄好了再交付給用戶的那種所謂“創新”; 也不是僅靠一兩項專利就準備包打天下的所謂“重大成果”。在信息化的進程中,整個生態環境都必須加入到創新的隊伍中。廠商要和用戶、合作伙伴一起創新,集成全球的優質資源進行創新??上驳氖?,我們已經在一些小一些、非明星的企業中看到了這種苗頭。我認為,它們代表了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它們是產業未來的希望。